2019年前两月的中国乘用车市场大幅度下滑是一个先兆,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蒙眼狂奔时代的终结,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持续的低迷期和调整期,对于当下很多汽车品牌和厂商来说,似乎活下去已经不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或者任务,如何优雅的死去或者能在死掉的时候找到一个好的退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今年的大环境下,有些汽车品牌,至少在中国市场范围内,被淘汰掉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而这一切,源自于中国汽车品牌实在太多。
如果我们现在问一句,有谁知道,中国目前市面上有多少个汽车品牌,包括合资品牌,我相信除了专业的统计机构之外,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准确的数字,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数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个数字目前还在增长中,只不过作为非快消产品品牌,它们的增长速度没有那么快而已。
那么中国汽车市场需要这么多的汽车品牌吗?答案是否定而且坚决的,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基数,但是依然不需要这么多的汽车品牌来争夺本身不大的市场份额。
有一个原因是非常简单的,中国汽车品牌有这么多的汽车品牌出现,并且逐渐增多,导致的结果就是汽车质量越来越差,不要觉得随着汽车市场竞争参与者越来越多,就认为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优胜劣汰,那些品质不好的汽车品牌就会被淘汰。事实并非如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些劣质的、山寨的汽车品牌,它们在市场上生存至少有一个优势,就是价格便宜,虽然质量不好,但是价格足够便宜,也是能吸引很大一部分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这正是整个行业噩梦的开始。
从本质上讲,虽然整个汽车行业在销售价格、销量等方面的数据是完全透明的,但是在成本等方面的价格却是不公开的,因此,这些劣质、山寨品牌在降低价格争夺市场的同时,其实也带动了整个行业下滑的趋势,尽管有些认真造车的汽车不愿意降价,但是这些二三流品牌已经集体『定义』了某个级别车型的价格范围,这些真正的造车品牌反而被拖下水,为了获得价格优势,就必须在配置、材料方面压缩成本,因此在产品质量上一定是全行业越来越差的,所以在民间有很多朋友认为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的整体质量有下滑的趋势,其实至少在中国,和汽车品牌太多,汽车产品实在太多有非常大的关系,恶性价格竞争必然带来品质的下滑。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这么多的本土汽车品牌,全球比较著名的三大汽车强国美国、日本、德国,能够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其实也就那么几个:美国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含Jeep、道奇)、特斯拉等;日本的本田、丰田、日产、马自达、三菱、斯巴鲁等;德国的大众(含旗下豪华品牌奥迪、兰博基尼、保时捷、宾利等)、奔驰、宝马(含超豪华品牌劳斯莱斯)等。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品牌才能真正实现有针对性的完全竞争,比如针对竞争品牌的产品痛点展开营销,但是整体上还是促进了汽车技术和品质的大幅度进步,所以当前来看,这几个国家依然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步伐。
这些品牌在引领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依靠其掌握的核心技术不断对外扩张,成为全球品牌,所以这些品牌在自己国内『窝里横』的情况相对较少,在海外市场的竞争才是真的激烈。而反观我们中国品牌,没有一个国际化品牌,几乎所有的中国品牌都在已经被合资品牌蚕食之后剩下的很小的市场份额里互相攻击,很少有品牌有时间、有耐心去沉下心花很长时间去研发、调校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不允许,可能等一款好车被研发量产出来了,这个品牌也因为错过市场的风口,已经被边缘化了。
所以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包括合资品牌,总体的数量实在太多了,这么多的汽车品牌并没有催生更加成熟的竞争机制,进而丧失了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所以有些汽车品牌必须要进入淘汰圈,目前合资品牌的淘汰赛已然开始,包括长安福特、神龙汽车在内的超级大厂已经开始出现了裁员、关厂,铃木业已离开中国,所以合资品牌的末尾淘汰机制已经在惨烈的竞争中形成了。
中国品牌的情况实在太复杂,大多数的中国品牌车企都有国资背景或者地方背景,尽管销量和口碑都很差,但是依然难以被淘汰,也就是所谓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众多力量共同维持这些车企的生命周期,当然也在不断的恶化中国汽车的市场环境,因此,相关层面放弃对这些中国品牌的保护和『续命』,才是对中国汽车未来负责的态度,但是很遗憾,各有各的利益需求,再加上造车新势力和这些末端车企的结合,中国品牌的优胜劣汰很难真正实现。
写在最后:还是那句话,请恕我直言,中国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汽车品牌,尤其是中国品牌,在没有任何海外竞争力的情况下,这么多的汽车品牌聚集在国内市场,引发恶性竞争造成的后果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厂商单车利润越来越低,成本占比越来越大,消费者看似在价格上占尽便宜,但是在产品品质上却隐形的承受了不少的损失,所以尽快压缩中国汽车市场品牌的规模,给真正在认真造车的车企一个机会,或许比什么汽车下乡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