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加价销售的黑幕再爆猛料,丰田埃尔法或偷逃税款超3亿。
新华社官方发布的文章《一贯任性加价不开发票,丰田埃尔法成“税收黑洞”》显示,丰田4S店在销售埃尔法车型的过程中,通过“移花接木”的形式操作最高达到30万元的加价费用,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文章称,经过暗访,发现丰田埃尔法的巨额加价部分不开发票或者分开开票,有的还“一部分走公账,一部分走私账”,并且已经成为潜规则。
文章估算,以2018年埃尔法在国内销售1万辆的数字计算,涉嫌偷逃的税款超过了3亿元!
文中财税专家的评论称,上述行为涉嫌违法。
埃尔法成为“偷税王”
财经网查询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丰田埃尔法的销量高达12645辆,同比2017年的8154辆,同比大幅上涨超过55%,在进口MPV销量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这一销量数据实际上比新华社估算的1万辆的数字要高出20%还要多,那意味着涉嫌偷逃的税款将会远超3亿元。
财经网联系到一位曾经在2016年购买丰田埃尔法的车主,他表示自己提车时被加了16万元,“没有任何发票”。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埃尔法以超过50%的增幅热销,现在想加价16万就提车已经不太现实了,而新华社的报道更是直指最高加价已经达到了30万元。
埃尔法为什么能加价?
作为一款进口MPV,埃尔法为什么能在加价后卖出上百万的天价,而且还得排队提车?
从很多层面来看,这已经超出了产品力解释的范畴了,背后隐现的是丰田非常擅长的套路——饥饿营销。
丰田非常擅长以所谓的“工匠精神”伪装自己的真实产能,制造出一种“产能不足”的紧张气氛,从而在品牌高溢价中渔利。
比较典型的就是雷克萨斯,其九州工厂的产能完全能够足量供应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但在客户交钱后却需要等待长达2-3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到自己买的车。
另一个原因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即是供应链的问题。
包括埃尔法和雷克萨斯,采取的是“订单式生产”,即客户下了订单才会去发动供应链,采购各种零部件进行组装后装船发运,而非根据市场预测情况提前“备料”——这种模式化解了主机厂的经营风险,但给消费者的购车体验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丰田对此津津乐道,还将其命名为“年轮”经营战略。
丰田对于加价销售真的无能为力?
上海车展上,丰田掌门人丰田章男言之凿凿地表示,主机厂对于埃尔法没有加1分钱,有问题去找经销商。
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把货发给4S店时,没有多收1分钱,所以跟自己无关了。
但这未免有点不合常理。
因为在主机厂和4S店的关系中,前者对于后者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对于“窜货”等跨区域销售行为,丰田会给予严苛的罚款,经销商对此噤若寒蝉。
但为什么埃尔法和雷克萨斯明目张胆的加价行为,丰田不管?
因为丰田对此乐见其成——在面对消费者时,丰田和经销商实际上利益共同体,也是一致行动人。
换句话说,这是传统车企的通病,即只管2B,对2C漠不关心。
新华社点名能制止偷税吗?
毋庸置疑,新华社的点名对于丰田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威慑——因为前者官媒的身份。
考虑到丰田已经打算扩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那么在此之前趁着新华社揭开黑幕,把自己在中国的经营活动梳理一下,至少能够做到合法合规,严管加价销售,应该算是对消费者有一个交待,也在行业里面做出了示范。
而且从长远来看,包括特斯拉在内的“直销”方式,已经证明了车企可以直接2C,这种去中间环节的方式,也许意味着汽车流通行业的新变革。
所以对此,丰田不要埋怨被点名批评,而是多从自身找原因——“精益管理”应该也包括消费者,而非只看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