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名单公布,其中汽车行业共有23家制造商上榜。在全球车市下滑的大背景下,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当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时,车企们还能坐得住吗?
此次进入世界500强的汽车制造商共有23家,其中日本、中国各6家,德国3家,美国、法国、韩国各2家,瑞典、印度各1家。在排名方面,大众以2783.42亿的总营收超过丰田,重新夺回汽车行业老大的位置,排名全球第9,而丰田紧随其后排在了全球第10。
整体来看,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并不乐观。23家汽车制造商中,有18家企业较去年排名下降:去年排在行业第一、全球第6的丰田,今年险些跌出前10。而跌幅最大的是斯巴鲁,较去年跌掉了56个名次。国内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团,也由去年的全球36跌到了39。
如果仔细留意各大厂商的营收和利润变化,你会发现,虽然大部分厂家营收较去年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尽管一汽集团、吉利、标致以及沃尔沃的营收增幅均在2位数以上,但整体排名依然下滑。所以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汽车的确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观察各厂家的利润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大部分厂家利润较去年有所下降。而印度塔塔汽车是23家车企中,唯一盈利为负的厂家,同比下滑幅度接近400%。
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808.06万辆,占据全球汽车销量的29.37%,这也足见中国市场对全球市场的影响。以德系品牌为例,深耕中国市场多年,深谙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企,2018年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那么,其他品牌又是怎样的命运呢?
☆在泥淖中跋涉的福特汽车
作为和通用一起上榜的福特汽车,虽然在营收方面实现了正增长,然而其2018财年利润却落得腰斩的局面。一方面,随着日系品牌在北美市场的不断扩张,福特主场优势日渐消退,营收受到较大的影响,而仅凭热销的皮卡车型想要力挽狂澜,显然相当吃力。另一方面,作为福特全球市场重心的中国市场,表现也相当不好。2016年,长安福特销量95.7万辆,距离百万销量的目标近在咫尺。然而,2017年销量降至82.8万辆,同比下滑13.47%,2018年销量骤降至37.78万辆,同比下降54.3%。然而,这一切还远未结束,2019年1-5月,长安福特累计销量5.90万辆,较去年同期降幅高达70%。
再看利润方面,福特2018年北美地区利润为76亿美元,而在全球其他地区,福特共亏损22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一半,而仅中国市场就亏损11亿美元,几乎承包了所有亚太地区的亏损。中国市场的不景气成为了限制福特盈利的重要因素。如何弥补中国市场的短板,成为福特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坎坷之路,日产自知
过去的一年,对于日产而言,日子未免过于坎坷。5月15日公布的日产财报显示,2018年财年,日产营业收入为1043.91亿美元,同比下滑3.2%;净利润为28.78亿美元,同比下滑57.3%,利润水平同样腰斩。营业利润率为2.8%,较2017财年下滑了约2.1%。而这一切与日产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低迷直接相关,尤其是在美国市场,日产销量为144.4万辆,跌幅为9.3%,远高于其总跌幅4.4%。此外,戈恩倒台,对于日产来说可谓雪上加霜,这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由引发人们的猜测和遐想。
☆净利润下滑的丰田与本田
作为日系品牌的中流砥柱,丰田和本田虽然在营收上分别实现了2.8%和3.4%提升,但是与上一年相比,其利润都呈下降趋势。其中,受公司所持股票价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丰田净利润下降24.6%。本田同样有苦难言,不利的汇率波动、欧洲业务的重组以及日益增加的销售费用,是其净利润下跌42.4%的主要原因。不过,2019年,丰田与本田在中国市场势头正盛,今年的财报成绩或许要刮目相看。
☆难以独善其身的马自达
相比之下,利润跌幅为43.4%的马自达同样艰难。2018年,马自达在核心战场中国和美国市场表现比较低迷。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跌幅高达12%。此外,销售费用、外汇损失以及美国零售网络改革投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渐趋边缘的斯巴鲁?
这个寒冬,另一日系品牌——斯巴鲁,日子也没好到哪里去,营收和利润均双双跳水。2018年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的整个财年中,全球批发量下滑6.3%至100万辆,营业收入下降2.2%至285.05亿美元。净利润下降了33%至13.3亿美元。而这些惨淡的数字背后,主要归咎于两方面原因。
首先,频繁的质量、召回等问题,导致大量资金浪费。据统计,自2012年到2018年间,斯巴鲁累计召回23次,其中,最严重的是2018年,因为质量问题,斯巴鲁在华先后发布7次召回公告,涉及所有在华销售车型。控制单元逻辑不合理,可能导致车辆燃油不足而熄火;气门弹簧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驻车控制单元故障,导致驻车失灵……即使在行业内召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好过死不承认质量问题的做法,但是如此频繁的召回导致成本大幅攀升,利润大幅回落。
此外,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是斯巴鲁节节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自2004年入华以来,斯巴鲁销量连续7年攀升,到2011年,销量突破5.7万台,然而,在2013年达到顶峰后,斯巴鲁昙花一现,连续下跌至2018年的2.4万台。产品线单一,更新换代慢,售价偏高,保养贵,等待时间长,这些问题制约了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复苏。行业内总在担心,斯巴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铃木?
☆举步维艰的现代汽车
此外,中美市场表现不佳,也使得现代汽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利润跌幅为61.6%。美国市场方面,现代2018年销量为67.8万台,同比下滑了1%。而因气囊和发动机问题进行的召回,也给现代汽车造成了巨额的成本浪费。此外,美国市场过度依赖轿车车型,错失了SUV市场也让其付出了代价。中国市场方面,2018年销量79万辆,不足在华总产能的一半,且缺乏有吸引力的新车型的推出,再加上中国自主品牌的配置、造型及价格优势,使得现代在中国市场上举步维艰。
☆利润跌幅近400%的塔塔汽车
在23家上榜汽车公司中,印度塔塔公司395.6%的利润跌幅格外扎眼。自2008年印度塔塔收购捷豹路虎以来,后者便成为其业务增长的核心板块,而中国市场销量占到其销量的两成,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不佳也直接决定了其利润狂跌。2018年捷豹路虎在全球市场销量下滑了4.6%,以59.27万辆的销量交卷,但在中国市场下滑幅度高达21.6%,累计销量不足11.5万辆。此外,柴油车销售疲软,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都为塔塔汽车的盈利蒙上了沉重的阴影。而这次亏损也被有关媒体称之为“印度史上最严重的亏损”。
☆“寒冬”中的中国车企
这场“寒冬”中,中国车企表现如何呢?此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中,除上汽集团、东风汽车以及北汽集团排名下跌外,一汽集团、广汽集团以及吉利控股排名均有所上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集团较去年排名上升47名,排在全球220名,这也是自2012开始,吉利连续八年入选财富500强。这与吉利近年来一系列成功的收购、交叉持股、新产品布局形成的良性循环有很大的关系。
然而,即使中国有6家汽车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在数量上和日本一样多,但是,这六家企业总利润之和仅为136.57亿美元,而丰田凭借一己之力就达到了169.82亿美元的利润,即使排在大众后面,它也当之无愧是全球最赚钱的车企。而反观中国车企,较低的利润率、盈利能力差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上汽和吉利的利润率为4%,而北汽集团利润率仅为1.5%,相比于宝马的7.3%、沃尔沃集团的6.4%,中国车企的盈利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合资板块还贡献了一定的利润比例。
未来几年,合资股比逐渐放开,中国自主品牌将会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销量以外,盈利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如何打破品牌天花板,而非仅仅依靠价格战,这是摆在自主品牌面前的一道生死难题。寒冬是一定会过去的,但在苦苦忍受的这一段日子里,自主品牌更需要修炼内功,增强实力。有人倒下,就一定有人活下去,就一定有人守望到春暖花开时。
☆报团取暖、战略转型已成常态
面对前景黯淡的汽车行业,各大制造商显然坐不住了。报团取暖、战略转型等措施已屡见不鲜。大众和福特两大巨头开始在商用车和新能源领域进行“联姻”,而宝马和戴姆勒也开始在出行领域展开合作,通过技术、平台共享进而降低成本。
随着全球排放法规的日趋严苛,曾一度以混动和氢燃料汽车技术傲视群雄的丰田也有些慌了。其混动技术的领先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面对全球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丰田不得不采取行动。尤其是针对布局较晚的中国市场,丰田也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弥补。与宁德时代深入合作,与比亚迪共同开发电动汽车等一些列操作,将有助于降低开发周期和研发成本。既然出发晚了,那就跑快一点吧。
此外,为了节约成本,关闭工厂、大规模裁员也成为了常态。无需多言,一张图足以说明一切。
随着竞争的白热化,中国自主品牌危机感越来越强。上汽集团加速推进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战略;吉利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一汽集团红旗品牌的不断奋起直追,这无不彰显着在这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自主品牌都希望能把握住机遇。当然,这也是意识到自身的差距之后应该有的态度和行为。毕竟,留给“中国队”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回首汽车工业的百年历史,现如今正在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牌。电动化、智能驾驶、移动出行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这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机遇,当然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挑战。而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谁能牢牢的把握机遇,顺应行业发展规律,谁才能真正的引领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接下来,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