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官方账号
微信官方账号
今日头条官方账号
汽车人物头条账号

汽车智能化,三大机会

  • 作者:
  • 来源:电车评论网
  • 时间:2022-04-20
  • 浏览:5510

一、智在5大系统

智能化在汽车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汽车电子,汽车电子包括发动机电子系统、底盘电子系统、车身电子电器、自动驾驶系统和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等五大类。发动机电子系统包括管理 ECU、冷却系统、点火系统等;底盘电子系统包括转向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自动驾驶系统包括雷达、摄像头、芯片、算法等;车身电子电器包括主要车身线束、照明系统、开关等;安全舒适系统包括座椅相关装置、空调系统等;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包括车联网相关应用等。

汽车智能化的电子电气架构(E/E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出现独立ECU,功能根据 ECU 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功能 ECU 一一对应;2、出现分域的概念,包括动力、底盘、车身等等域,同一个域的 ECU 被合并,域与的交流较少;3、通过控制网关跨功能连接加强域与域的联系,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功能,比如自动驾驶;4、出现核心域控制器对功能进行整合,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5、出现虚拟域,专属硬件减少,应用以太网加强通讯能力,汽车更像是一台高性能电脑。目前大部分车企仍处于第三代E/E分布式体系到第四代的变化过程中,从分散式走向更集中。在第三代E/E体系中,功能在具有高度软件到硬件(SW-to-HW)集成的 ECU 上。第四代 E/E 体系中出现核心域控制器,在整合多个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成本优化和更多功能的实现。

二、主要机会点分析

1、车载PCB。价值量提升6倍以上,车载PCB企业迎来利润修复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CB生产基地,产值增长最快。同时,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PCB产业链,且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智能电动车发展势头迅猛,为车载PCB产业提供足够大的纵深,国内PCB企业有望凭借较强的工艺控制与成本控制能力、更贴近客户灵活响应、产业链配套等优势,受益于终端国产化带来的供应链重塑机会。据佐思汽研统计,以特斯拉为例,其PCB总价值量超过2500元,是普通燃油车的6.25倍。测算得出21年全球汽车PCB市场规模约509亿元,25年将超900亿元,21-25ECAGR16%,增速远超整体PCB市场。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促进下,PCB持续向高密度、高集成、高速高频、高散热、轻薄化等方向发展,多层板、刚挠结合板、HDI板、FPC板、高速高频板等高阶产品的需求日益上升,进一步推高单车价值量。打开产业链看,覆铜板是PCB的核心原材料,约占PCB总成本40%,而覆铜板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铜箔、玻纤布及环氧树脂树脂。在这一轮周期中,PCB企业受上游大宗商品涨价影响较大,覆铜板企业多轮涨价,下半年以来铜价企稳,玻纤、环氧树脂价格开始小幅回落,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企稳和覆铜板产能的释放,覆铜板价格有望回落,同时PCB企业逐渐将成本向下游转嫁,盈利能力迎来修复拐点。

汽车电子供应链壁垒高,通常需要经过汽车配件供应商和汽车终端制造商的双重认证,认证周期往往历时两年以上,通过客户认证并实现量产、与下游车企深入绑定的头部PCB企业更为受益。


2、智能座舱。价值量提升3-7倍,5年复合增速16%

汽车产品同质化趋势显著,行业高度成熟推动汽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新能源汽车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不断提高的用户需求驱动汽车从出行工具向 “第三生活空间”过渡,而智能座舱是塑造“移动第三空间”的核心载体。人机交互技术升级、芯片与操作系统革新、5G等技术成熟,推动座舱从电子座舱到人机共驾,最后向第三生活空间演进。

智能座舱 = 座舱SoC芯片 + 操作系统 + 中间件 + 应用 + HMI交互窗口----座舱SoC芯片:算力支撑人机交互升级,芯片构筑“第三空间”底座----座舱域控制器:座舱SoC与底层系统间的“摆渡人”,Tier1厂商优势稳固----座舱操作系统:扼汽车生态之喉,自主可控背景下国产厂商迎来机遇----座舱中间件:底层操作系统与上层应用程序之间的“通用语言”----应用UI设计开发:人机交互界面升级,HMI设计工具功不可没---HMI交互窗口:液晶仪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已成标配,AR-HUD乘风而来

智能座舱产品多元化,单车价值量提升 3-7 倍。传统座舱产品以机械仪表和车载音视频播放器为主,整体单车配套价值在 2000 元以下,而智能座舱产品丰富,融合触控、智能语音、视觉识别、智能显示等实现多模态交互,整体单车配套价值在 6700-13900 元,是传统座舱的 3-7 倍。

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空间将达 1032亿元。智能座舱主要产品包括全液晶仪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HUD、流媒体后视镜等。2020 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空间为 497 亿元,预计 2025 年市场空间可达 1032 亿元,复合增速 16%。

2025 年中国全液晶仪表市场空间将达 301 亿元。2020 年中国前装全液晶仪表市场渗透率为 27.2%,预计 2025 年可达 55%;市场发展带动成本费用下降,价值量从 2619 元降低至 2249 元,对应全液晶仪表市场空间为 301 亿元,复合增速 16%。

2025 年中国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市场空间将达 488亿元。2020年中国前装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市场渗透率为 90.2%,预计 2025 年可达 99%,由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渗透率处于较高水平,成本费用下降空间较小,随着集成配置提高,预计价值量从 1800 元增加至 2027 元,对应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市场空间为 488 亿元,复合增速 8%。

2025年中国流媒体后视镜市场空间将达 47亿元。2020年中国前装流媒体后视镜市场渗透率为 7.6%,预计 2025 年可达 30%,价值量从 747 元降低至 541 元,对应流媒体后视镜市场空间为 47 亿元,复合增速 33%。

从渗透空间看,①中控屏(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是智能座舱的主要硬件之一,目前汽车中控屏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0%,是智能座舱硬件设备中渗透率最高的设备,预计到2025年其渗透率将达到100%。②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渗透率为7%,预计到2025年两者的渗透率均会提升至30%;③抬头显示系统HUD,渗透率为10%,预计到2025年其渗透率将提升至30%。④全液晶仪表,目前渗透率为30%,预计到2025年其渗透率将提升至70%。


3、自动驾驶。单车智能先行,“眼睛”与“大脑”将率先放量

拆解单车高阶自动驾驶方案(L2+及以上)硬件方案,处于BOM成本前三的硬件分别是:①L2+自动驾驶方案:自动驾驶芯片/域控制器、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及超声波雷达②L3自动驾驶方案: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自动驾驶芯片/域控制器③L4自动驾驶方案:自动驾驶芯片/域控制器、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

可见,自动驾驶核心价值量主要体现在“眼睛”和“大脑”上。

另外,车路协同方面,在现有单车智能的基础之上,通过车联网将“人-车-路-云”等交通参与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拓展和助力单车智能自动驾驶在环境感知、计算决策和控制执行等方面的能力升级,加速自动驾驶应用成熟。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重要补充。单车智能在环境感知、计算决策和控制执行等多环节存在一定 技术瓶颈,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失效的问题,如单车智能在目标预测、驾驶意图“博弈”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单 车智能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同时,引入车路协同作为重要补充。单车智能先行,车载传感器与计算平台将率先放量。车路协同的前提是公路的智能化改造和基础设施投资完善,但主机厂与消费者 并不会将智能化需求与进程递延至车路协同成熟落地之时。单车智能仍将快速渗透,坚定看好“感知层”车载传感器与“决策层” 车载计算平台率先放量。


从渗透率和市场空间看,根据 IHS Markit 数据,L2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已经从 2018 年的 3.0%增长至 2019 年的 8.0%。预计到 2025 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 34.6%,年均复合增长 率预计达到 34.03%。L3 级别自动驾驶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将从 2021 年的 0.4%增长至 2025 年的 3.5%; L4 级别的渗透率将从 2023 年的 0.01%增长至 2025 年的 1.2%。


(1)车载摄像头市场

相较于传统汽车,汽车智能化主要围绕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和车联网系统等方面进行升级。作为智能汽车中必不可少的传感器之一,车载摄像头可分为成像类摄像头和感知类摄像头(ADAS 摄像头)。


随着驾驶自动化程度的提升,车载摄像头像素和探测距离也在不断提升,从早期的 30 万像素的倒车影像,到特斯拉 120 万像素的自动驾驶镜头,再到蔚来ET7的 11颗800万像素ADAS镜头,探测距离已经实现了从十米级到数百米级的突破。

量方面,到L3自动驾驶级别,单车摄像头搭载量平均能达到8颗以上,到L4、L5阶段有望达到10颗甚至15颗以上,相比L1级别1颗的用量,车载摄像头搭载量将显著提升。价方面,随着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对车载摄像头像素、探测距离、可视角、可靠性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倒逼产业链中的镜头、CIS、模组等部件供应商迭代更新技术工艺,从而推升车用摄像头的价值量。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2020-2025中国乘用车销量CAGR为4.13%,2025-2035CAGR为2.92%,预计2025/2030年乘用车销量分别为2448/2838万台。根据麦肯锡预测,2030年L0、L1、L2、L3、L4自动驾驶渗透率分别为12%、21%、57%、10%。考虑到我国《中国智能汽车发 展路线图2.0》指出2030年,搭载L2+和L3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车销量在2030年要达到70%,L4占比要达到20%。我们预计2030年L0、L1、L2、L3、L4/L5自动驾驶渗透率分别0%、10%、57%、13%、20%。预计L1、L2、L3、L4/L5级自动驾驶汽车单车摄像头数量分别为2、4、8、12个,预计前视/其他摄像头ASP分别为500/200元。考虑到产业链日趋成熟后,ASP将不可避免的下降,我们假设前视/其他摄像头分别 按-5%/-2%的速度降价,预计到2030年,国内摄像头市场总规模有望达到380亿元。考虑到2016-2020年全球乘用车产量/国内乘用车产量均位于2.8-3.1之间,给予3倍乘数,预计2030年全球摄像头市场总规模达到1141亿元,2021-2030年CAGR为17.5%。


车载摄像头产业链:光学镜头+模组占车载摄像头BOM比重超过39%。

车载镜头主要的代表企业有舜宇光学科技、联创电子、丘钛微、永新光学、宇瞳光学。在智能驾驶的快速渗透下,车载镜头行业技 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各企业积极布局车载摄像头,加强市场开拓,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2)激光雷达市场

感知、决策与控制是自动驾驶的三个核心环节,激光雷达从功能层面来看属于感知层传感器, 其产品优势尤其在高阶智能驾驶阶段将会逐渐体现。激光雷达弥补摄像头仅能收集2D数据缺陷,可提供周围物体的精确距离测量,使机器能够采集3D图像(收集2D数据后还原成3D场 景误差较大,且对算法和算力要求极高)。

激光雷达行业发展的催化短期维度主要受到需求拖动以及 供给革新。需求侧来看,智能化是主机厂产品性能做出差异化的核心,同时目前各主机厂在智能化量产进度层 面落后于特斯拉,激光雷达能够从硬件层面帮助主机厂短期实现追赶,提速智能化进展。2020-2021 年期间众 多传统OEM 以及造车新势力纷纷表示将在后续量产车型中搭载激光雷达;供给侧来看,目前激光雷达行业仍 处于技术迭代的初期,以华为、大疆为代表的科技巨头进军激光雷达产业,推动技术革新;此外,全球激光雷 达公司陆续上市进入资本市场,产融结合助益研发投入。长期维度来看,由于高阶自动驾驶中对于传感器的数 量和精度都有更高的要求,对激光雷达的需求将随着自动驾驶的渗透率的增长而持续攀升。

短期来看,激光雷达主要受到供、需两个维度的持续催化:第一,需求侧来看,智能化是主机厂产品性能做出差异化的核心,同时目前各主机厂在智能化量产进度层 面落后于特斯拉,激光雷达能够从硬件层面帮助主机厂实现追赶,提速智能化进展。2020-2021 年期间众多传 统 OEM 以及造车新势力纷纷表示将在后续量产车型中搭载激光雷达;第二,供给侧来看,目前激光雷达行业仍处于技术迭代的初期,研发投入需求较大,以华为、大疆为代表 的科技巨头进军激光雷达产业,推动技术革新(性能提升,成本下降);此外,全球激光雷达公司陆续上市进 入资本市场,产融结合助益研发投入。

测算 2025/2030 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空间将达到 129/195 亿美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 速为 49.21%,2025-2030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8.63%。2025/2030 年我国激光雷达市场空间将达到 62.96/77.75 亿美 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39.95%,2025-2030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4.31%。2025-2030 年行业市场空间增 速放缓主要由于激光雷达成本显著下降影响。若是从激光雷达出货量维度来看,测算 2025/2030 年全球激 光雷达出货量将达到 2183/7687 万个,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92.63%,2025-2030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28.63%。 2025/2030 年我国激光雷达出货量将达到 1093/3354 万个,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75.73%,2025-2030 年 年均复合增速为 25.15%。

基于不同场景拆分来看: ADAS 领域:2025/2030 年全球市场空间将达到 105/147 亿美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59.33%, 2025-2030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6.98%。2025/2030 年我国市场空间将达到 53/64 亿美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 速为 15.38%,2025-2030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29.73%。 Robotaxi/Robotruck 领域:2025/2030 年全球市场空间将达到 24 和 48 亿美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 为 43.36%,2025-2030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3.99%。2025/2030 年我国市场空间将达到 10 和 13 亿美元,2020-2025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27.14%,2025-2030 年年均复合增速为 5.92%。

激光雷达的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光学和电子元器件供应商,中游是以 Velodyne、Luminar 为代表的激光雷达 企业,下游客户主要是整车厂(ADAS 场景)、出行服务商(Robotaxi/Robobus)和 Tier 1 企业等。

上游:激光雷达的结构包含激光发射、激光接收、扫描系统和信息处理四大部分,其中应用了大量的光学 和电子元件。激光器方面,以 VCSEL 垂直共振腔表面放射激光器为代表的半导体激光器成为激光雷达应用中的 主流,主要供货商有滨松、Lumentum、艾迈斯(ams)等。光束控制器方面,激光雷达厂商主要通过自主研发 或投资并购掌握 MEMS 转镜、振镜技术,零部件提供商的代表企业则有 Opus,滨松,知微传感等。光电探测 器及接收器 IC 市场目前掌握在国外巨头如 FirstSensor、安森美(OnSemiconductor)、滨松手中。

中游:由海外厂商 Velodyne,Luminar,Innoviz 为首的激光雷达制造厂从技术上配合自动驾驶主要的应用 场景,国内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镭神智能等初创企业成为新进参与者。除此之外,还有谷歌、华为、大疆 等科技企业独立开发激光雷达技术。

下游:按应用场景划分,激光雷达下游产业链主要分为 ADAS 辅助驾驶系统、无人驾驶 Robotaxi/Robobus、 服务机器人和车联网。高级辅助驾驶的下游企业主要包括整车厂和 Tier 1;无人驾驶 Robotaxi/Robobus,主要包 含无人驾驶公司、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以及出行服务提供商,如国外的 Waymo、GM Cruise、Uber、Lyft 等,国 内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商汤科技、滴滴等;服务机器人领域的下游企业包括机器人公司和消费服务 业企业,如国外的 Nuro、Deka Research、Canvas Build,国内的高仙、优必选、新石器、阿里巴巴、京东、美 团等,具体的应用场景有无人配送、无人清扫、无人仓储等;车联网方向的下游企业主要是车联网方案提供商, 如百度、金溢科技、星云互联等。根据沙利文测算,2025 年高级辅助驾驶、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和车联网领 域分别占激光雷达市场总规模的 34.64%、26.30%、5.26%和 33.81%。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立即提交

观点排行榜

一周热点新闻

企业电话
18196532187
微信公众号

电车评论公众号

企业微信

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