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等电动汽车的自燃,以及因此触发的召回,都触动着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安全焦虑的神经,也引发了业界高度的关注。 “要深入开展动力电池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从动力电池的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从源头上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安全水平。”7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海南博鳌举行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新能源汽车安全与召回峰会”作主旨演讲时,有针对性地提出,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统计,截至2019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共召回12.3万辆。其中由于三电系统故障导致的召回占比为50%,在这之中设计原因占到40%,制造原因占到60%。由于制动系统缺陷导致的召回,占总召回量40%,这全都由制造原因造成。
燃料电被发明之后,起初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目前逐步走向了民用。
要想发展电动汽车,就要拥有足够的用于驱动这些电动汽车的电池。在电池生产方面,欧盟将会效法中国,建立自己的电动汽车电池产业。
6月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176.6万台,同比增长4.9%,相对于今年1-5月累计下滑11.9%的成绩大幅改善,也是时隔12个月后的首次同比正增长。6月狭义乘用车零售环比增长11.6%,这也是本世纪以来6月环比增长最大的单月。
过去提到新能源汽车,社会的普遍焦虑在于续航里程、充电时长,而当下随着越来越多纯电动汽车爆发自燃问题,安全是摆在消费者面前最大的焦虑,也是当下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阻碍。
过去十年,大干快上的纯电动汽车和风电光伏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骗补乱象,氢能会不会重蹈覆辙? 氢能用“能源结构优化”这个大口袋兜住了一大批煤炭、风电、光伏企业,但用电制氢再用氢发电,这是不是一个新的环保悖论? 遍地开花氢能热遍全中国 7月1日,中石化集团宣布建成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正式建成,日加氢能力500千克,以氢燃料公交车为例,4分钟完成加注,续航300公里。
当前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讨论比较多的是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以及智能网联。这些恰恰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前期努力调整的鼓励方向。 客观来看,全球许多国家围绕新能源汽车制定的发展路径,是先重点突破混合动力,然后逐步转型纯电动汽车。但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全球很多知名车企都开始将纯电动汽车作为转型重点,这体现了世界电动化技术实现突破的深远影响。 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独辟蹊径,在纯电驱动和常规混合动力
电车评论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