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恰逢宝马百年寿诞,奔驰上演了一出经典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戴姆勒刊登一则向宝马祝贺,只不过广告内容如是写道:
“感谢一百年的竞争,没有宝马的那三十年,是有点儿无聊。”
“为表贺意,下周奔驰博物馆将邀请宝马的伙伴们免票参观。在这里,宝马的小伙伴们可以了解宝马出生前30年的汽车历史。”
事实上不管在全球范围还是中国市场,豪华品牌之间借用广告宣传自己之余,顺道调侃一下对手实属常见,由于广告文案普遍设计得较为幽默,所以一些看官会不自觉将品牌拟人化,一旦有了个性,就难免呈现出一副相杀里有相爱情愫的场景。
或许冥冥中自有安排,中国人常说:“坐奔驰,开宝马”,如果有一天,这对欢喜冤家喜结连理,那我是不是可以认为这对代表了坐车和开车标杆的组合,将会制霸未来的出行方式。
近日,戴姆勒和宝马宣布共同投资10亿欧元,整合及成立五家出行合资公司。这五家公司涉及共享、网约车、停车、充电,彼此独立,目的无一例外,均围绕大出行展开。
其实早在一年前,戴姆勒和宝马就曾共同发声明,称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一家新公司,如今只不过是兑现承诺的同时深化合作,将一家公司扩大或者也可以说拆分五家,不必大惊小怪。
奔驰旗下汽车共享服务Car2Go和宝马旗下的数项出行业务将合并到这五家新合资公司中,这五家公司分别为:
REACH NOW,一款网约车APP,功能大致和Uber一样,能让用户实现线上预订及支付打车、拼车等功能。
CHARGE NOW,一个电动出行充电网络,目前已经在25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超过100,000个充电点。
SHARE NOW,一款共享租车APP,取代Car2Go并扩大业务,客户可以通过手机租赁和支付车辆费用,目前全球已有31个城市共2万辆汽车投入到该服务中,用户数已经超过400万。
FREE NOW,性质更倾向于一家运输服务公司,服务范围包括出租车、私人司机、租赁车辆,以及电动滑板车,目前业务遍布欧洲和拉丁美洲,声称有2100万用户。
PARK NOW,提供停车服务,不限于找车位,还能线上预约和支付车位,在戴姆勒和宝马看来,欧洲城市道路上有30%的交通量都是在找停车位,此服务能减少这一数字。
不难看出,这五家公司的功能简单概括起来主要代表了:打车、充电、租车、运输、停车,几乎囊括一切地面出行需求。
换作几年前,你很难想象两家汽车巨头会联手做一些本该是科技公司擅长的业务,有人以为是汽车企业想把商业版图扩大,于是主动打起了跨界的主意。
然而事实是,汽车企业都被逼到上梁山了。
传统车企近年不得不面对两大问题,一是排放法规愈发严苛,电动化被各国政府强行搬上日程,二是面对以特斯拉为首的新造车阵营步步紧逼,传动车企在造电动车这件事情上不知不觉间已经处于落后位置,包括电动车最为看重的续航能力和电子元件整合。
表面上看,汽油车和电动车的最大区别在于产生动力的方式,或是续航里程,实则二者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出行理念。
电动车的地位只会继续上升,而由于电动车的母公司往往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驱使其造车的核心竞争力也往往具有互联网特色,最核心的莫过于讲究用户体验。
好比在特斯拉之前,自动驾驶一直停留在自适应续航的程度,特斯拉的出现提高了消费者对出行需求的认知,以至于如今你不仅希望车子能自动到达目的地,还希望能在车内实现更多生活场景,包括娱乐、社交、商务等领域。
反而传统车企在机械制造水平上的优势被不断弱化,或者说消费者在购买一台车时找到了新的着重点(出行体验),又或者说未来消费者根本不需要买一台仅属于自己的车。因而传统汽车企业才不得不转变思维,抛弃坚守了一百多年的“卖车生态”,重新摸索“出行生态”的出路。
在这方面,不同车企有不同的做法。最乌托邦式的做法当然是期盼自己能单干,赚多少全算入自己口袋,只不过改变一个百年产业的生态方式对资金需求是巨大的,所以不论是奔驰、宝马,还是大众,在最初试水单干失败后,都决定向NBA学习——抱团才有总冠军。
于是我们看到奔驰和宝马联手,也看到大众以另一种方式,和滴滴这样一家科技公司合作。相比起奔驰和宝马,大众或许更加无奈。去年10月,曾有新闻传出大众CEO赫伯特•迪斯欲花费137亿美金购入Waymo仅10%的股权,姿态近乎双膝跪地,虽然该举动最后被大众监事会否决了,但不难看出大众为了填补其自动化的短板,姿态之低可见一斑。
在大众与滴滴合资成立的上海桔众中,大众持股40%,滴滴持股60%,论家大业大,滴滴远不及大众的十分之一,但滴滴手握主场优势,且跨行如跨山,为了在数年后不沦为单纯的制造商角色,选择和科技公司合作的传统车企通常只能无奈接受条件。
说来讽刺,汽车企业一手经营起的帝国,主导权竟然在短短近十年内易主。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未来几年的态势无疑应验了那句老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