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8月2日吉利完成对沃尔沃100%的股权交割,到2020年2月10日吉利宣布沃尔沃与吉利正在考虑业务重组,真正实现两家公司的融合,这一过程经历了近10年。在过去的十年中,是什么让沃尔沃最终下定决心去融入吉利汽车呢?
其实,CMA架构在全球市场的成功,功不可没。
2010年脱离福特之后,沃尔沃首先要解决的,是尽快建立自有的整车技术能力,让已经多年没有更新过的产品线重现活力。沃尔沃需要尽快摆脱对福特汽车的技术依赖,这也就意味着,吉利支付完收购所需的13亿美元现金和票据后,除了维持沃尔沃运转和养老金等缺口的开支外,仍需要长期、巨额的资金投入,以支持沃尔沃汽车真正重获新生。
10年前,沃尔沃最大的担忧,是被收购之后吉利还能提供给它多少钱? 毕竟在2010年时,吉利汽车自己一年的总营收,也只有201亿人民币。
但吉利真正赢得沃尔沃的信任,正是从这份高额且持续的资金投入开始的。
▎从信任到互利:从SPA、Drive-E到CMA架构
信任的基础是付出,吉利咬紧牙关,兑现了一个全新沃尔沃的承诺。
被吉利收购一年后,沃尔沃便宣布将研发全新SPA(Scalable Product Architecture)可扩展整车平台架构和VEA(Volvo Environmental Architecture)沃尔沃发动机集群两大项目,其中的EVA,演变为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沃尔沃Drive-E动力总成项目。
沃尔沃的这一揽子振兴计划,大约需要110亿美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吉利咬紧牙关,想尽办法坚持了下来。
2014年是沃尔沃真正意义上“重获新生”的一年:收购交割四年后,搭载Drive-E动力总成的沃尔沃XC60走下了生产线,沃尔沃拉开了动力总成系统换代的序幕;12年没有换代的XC90迎来了全新一代产品的发布,SPA架构首款产品正式诞生。从此,沃尔沃伴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在全球市场不断创下销量和盈利新高。
但真正让双方走向互利的,却是2012年秋天吉利的一个更大胆的提议——和沃尔沃共同研发CMA架构。也正是这个CMA架构的共同研发的邀请,让沃尔沃看到了吉利成为全球顶级汽车企业集团的长远规划和强大的执行实力。
2013年,当沃尔沃Drive-E动力总成项目成果初现、SPA架构正在紧张测试的时候,吉利提出希望和沃尔沃一起成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紧凑型车架构技术,为了打消沃尔沃在技术输出和研发合作方面的顾虑,吉利甚至邀请沃尔沃一起,参与未来将在这个架构下诞生的全新汽车品牌的经营运作。
这也就意味着,沃尔沃和吉利共同研发CMA架构,未来的成果不仅满足了沃尔沃新一代40系列紧凑型产品的自身需求,还可以通过与吉利的合资合作,用全新的品牌运营,避开豪华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在中国赢得大的市场销量和利润空间。
这是当年吉利抛给沃尔沃最大的橄榄枝,也是沃尔沃对吉利,从将信将疑、到互信互利的关键转折点。随后的2013年9月,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建立的CEVT(中欧汽车技术中心)诞生了,CMA架构的研发,也瞄准了全球最成功的架构:大众MQB和丰田TNGA。
吉利更希望借助沃尔沃的技术实力和中方团队对中国消费者的深度理解,在关键的整车技术架构方面,能够解除消费者对国产车型“三大件”的顾虑,不仅能用新品牌实现“高端化”与一线合资品牌正面竞争,更希望可以借助CMA架构的研发,与沃尔沃探寻更深入的互利合作。
这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领克汽车,从2013年建立持续至今的CEVT,也成了日后吉利与沃尔沃在技术、研发乃至全产业链充分整合的互信基础。
▎从互利到融合:CMA架构是真正的纽带
可以说,与吉利共同完成CMA架构的研发和应用,让沃尔沃真正意识到,在全球汽车产业高度整合的浪潮中,快速成长的吉利汽车和中国市场,才是沃尔沃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依靠。
当然,沃尔沃也从CMA架构中,获得了更多的回报:
解决了沃尔沃40系列等车型的产品更新换代问题,市场覆盖面显著扩大。
通过和吉利成立合资公司,用CMA架构赋能领克品牌,与吉利共享中国新增消费群体的市场红利。
前期Drive-E、SPA架构、整车安全技术、自动驾驶辅助技术、环保等方面的投入,都在CMA架构的研发和应用中,得到了显著的规模效应和成本摊薄。
享受到中国本土研发的成本优势,和吉利合作的协同成本效应。
改善了公司的营收和盈利能力。
《童济仁汽车评论》认为,从对技术资产保持防备和警惕,到主动输出技术、人才并不断扩大和吉利的深度合作,沃尔沃逐渐意识到,在全球汽车巨头深度整合的大背景下,吉利与沃尔沃只有通过深度融合、技术研发上的全面共享,才能真正整合为一家公司;也只有真正融为一家公司,才能共享双方的优势,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正是因为有了联合研发和应用CMA架构,才让沃尔沃真正明白,吉利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向前的每一步,都与沃尔沃的利益,息息相关。
回顾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战略规划,从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恢复沃尔沃的竞争力,到让沃尔沃和吉利之间形成战略资源互补和共享,再到依据沃尔沃、领克、吉利三大品牌的不同定位进行差异化、有节奏地新品投放,直至以轿跑SUV星越问世为标志的吉利CMA架构发布,实现母品牌的“越级”。这意味着这家中国车企的领头羊已经进入了造车理念的新阶段,从过去的“对标”跨国车企至今天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立标”。
伴随着双方在技术和研发合作方面的不断深入,吉利收购沃尔沃以来的持续巨额投入,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吉利拥有了可以和丰田TNGA、大众MQB相抗衡的最主流产品整车架构支持,解决了中国消费者对吉利汽车长期以来“三大件”的消费顾虑问题。
CMA合作研发的经验,锻炼了吉利的研发团队,BMA等更适合吉利品牌的架构,也随之加速投入市场,帮助吉利品牌赢得了市场的技术口碑。
经受住了2018年和2019年中国新车市场激烈竞争和合资品牌价格围剿的挑战。
SPA架构未来也将服务于领克和吉利品牌,显著提升产品高端化实力。
所以,CMA架构作为吉利与沃尔沃建立互信互利的纽带,功不可没。
▎迈向顶级车企:水到渠成的合并重组
CMA架构的成功,让吉利和沃尔沃双方都看到了在整车技术、基础研发等全方位协同效应的巨大优势,也为吉利集团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CMA架构充分发挥了吉利和沃尔沃各自的优势,弥补了双方的不足,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这个“双赢”效应,也让吉利真正跻身国内一流汽车制造商行列,2019年吉利在中国市场销售新车超过136万辆,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本土品牌销量第一。沃尔沃也在2019年全球销量突破70万辆大关,营收规模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
同时,CMA架构开发所积累的经验,也影响着吉利汽车的未来全线产品规划。吉利汽车现有BMA、CMA、PMA和SPA四大整车技术架构,覆盖了从入门产品、到高端旗舰车型;从传统动力产品,到新能源、纯电动全领域的产品线规划。拥有这些细分市场全覆盖的整车技术架构,也是吉利汽车迈向全球顶级车企的关键一步。
更为可贵的是,吉利和沃尔沃的深度融合和共同技术开发协作,并没有影响到双方旗下汽车品牌运营的独立性。同时,通过对领克品牌的合作运营,更是增进了双方对全球和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协同合作的能力。领克品牌,依然会成为吉利和沃尔沃携手走向全球市场的重要基础。
通过CMA架构的共赢,沃尔沃和吉利双方已经在品牌之下的所有技术层面,形成了深度的融合,双方的优势资源都会成为一个集团的共同价值。各有所长的品牌运营,深度融合的技术和研发支持,一体化的集团统一协作,这也是未来吉利和沃尔沃融为一体之后,一个全球化的吉利集团的真正体现。
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重组,也是未来新集团迈向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的重要一步。
▎写在最后
吉利和沃尔沃通过CMA架构建立互信互利关系,最终将实现合并重组,真正融为一家汽车集团。这一跨越十年的企业融合之路,也给未来更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收购海外资产起到了示范作用。收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让双方获得更大的协同合作价值。
从建立信任、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到实现真正的融为一体,吉利在过去十年中,通过收购整合沃尔沃的案例,树立了一个中国优秀企业融入全球市场的典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