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官方账号
微信官方账号
今日头条官方账号
汽车人物头条账号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发布: 引入更多碳融资工具,增加碳市场活跃度

  • 作者: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时间:2022-05-02
  • 浏览:4884

碳金融市场,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0至2021年实现了飞跃发展。2021年7月16日,全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的“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上,《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下称“报告”)发布。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介绍了报告核心内容:2020至2021年,绿色金融的发展将以碳中和的矩阵为模式展开。


报告强调,碳中和的实质是在根本上颠覆性地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碳中和金融,就必然成为2020至2021年的主题,并沿着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而开展,引导着我国的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发展,逐渐形成绿色发展路径依赖。


报告指出,我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跃度仍不足,需要通过更多行业的加入,以增加企业差异度,并引入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来活跃碳交易的供需两端,增加碳市场的活跃度。


碳金融已逐步综合运用各种绿色金融工具


蓝虹介绍,2020至2021年的碳金融市场,是绿色金融发展中非常瞩目的新崛起。正如报告中所显示的,碳金融在逐渐地将所有的绿色金融,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各方面的工具融合成一个综合的运用,从而在碳中和的目标下,形成了相互配合的绿色金融制度矩阵的共同发展。


“2020年之前,绿色金融的各个部分相对来说独立做账,配合度没有那么高。而从2020年开始,整个绿色金融都围绕着碳中和目标,形成了一个由绿色融资整体共同组成的结构和组合,为碳中和提供资金支持。”蓝虹表示。


早在2013年,碳金融市场的试点已经开始。在各区域所建立的分散的碳交易市场,为全国强制性的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积累了丰富经验。2021年7月,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成交额约114亿元,交易率4%。


“相比较于欧盟碳市场400%以上的交易率,目前我国碳市场4%的交易率,说明了活跃度的严重不足,需要通过更多的行业加入以增加企业差异度,引入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活跃供需,增加碳市场的活跃度,也说明了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潜力。”蓝虹表示。


在蓝虹看来,我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跃度仍严重不足,需要通过更多行业的加入,以增加企业差异度,并引入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来活跃碳交易的供需两端,增加碳市场的活跃度。


“全国性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的时间还很短,4%交易率的出现实属不易,整体已达很大运行量。整个碳交易市场已经走上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路径。”蓝虹进一步表示,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碳价已达50多元人民币,说明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机制正在逐渐地完善和稳定,而4%的交易率也证明了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潜力。


蓝虹援引欧盟碳市场的经验称,当更多的行业、金融工具和手段进入市场,将引起整个碳交易市场活跃度的提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团队的测算,如果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率也能达到欧盟碳市场的400%,交易额将超过万亿元。万亿元级的金融市场不仅将为碳中和行业带来丰富的收益,也将与欧盟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相一致,成为国家金融主体业务之一,并进一步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各种碳融资工具将迅速开发


“根据欧盟的经验去展望,我国的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将随着水泥、钢铁等行业的纳入,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等各种碳衍生工具的开发,逐渐成为绿色金融中非常主体的业务。”蓝虹表示,目前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推动了碳金融的发展,各种碳交易工具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这些交易工具将帮助市场参与者更有效地管理碳资产,为其提供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进而提高市场流动性,并对冲各种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风险,实现套期保值。


此外,蓝虹认为各种碳融资工具也将迅速开发出来,包含碳债券、碳资产质押、碳资产回购、碳资产租赁、碳资产托管等;以及各种碳交易的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碳保险等。这些绿色支持工具将为各方了解市场趋势提供风向标,并进一步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和相应的市场征信手段。在碳资产清查的技术方面,其碳排放权核查、履约系统、MRV系统,可监管、可报告、可核查系统已经完善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包括报送系统、交易系统、结算系统、注册、登记也在迅速地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结构体系。蓝虹表示,技术体系和交易体系的完善和结合,形成了整个碳交易市场逐渐推进的局面。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立即提交

观点排行榜

一周热点新闻

企业电话
18196532187
微信公众号

电车评论公众号

企业微信

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