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是一个市场规模达万亿级的赛道,确实需要更多的玩家支持和进入。”3月26日,奥动新能源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杨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更多参与者的加入让换电收获政策、产业、资本等多的方关注,将带动整个储能以及产业的加速发展,也将会把良好的换电体验提供给越来越多的用户。
杨烨指出,换电作为具有明显的公共化、共享化、标准化和多元化属性的补能模式,有助于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20%的目标达成。与此同时,换电模式也符合我国集约化、有序化使用土地资源和电力等资源的基本国情。
去年以来,宁德时代布局换电,吉利也宣布成立换电新品牌,外界对于换电从TO B拓展到TO C又有了新的想象空间。资本的联动更是加速了奥动的IPO筹备工作。目前奥动已经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石化、bp英国石油、广州金控和凯德。去年还被评为了广州市2021年独角兽企业,毕马威中国汽车科技领先企业等。奥动20多年的TO B经验也成为TO C时代的基础和底气。
杨烨说到,首先是技术基础。在技术专利领域,奥动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2600项,除了熟为人知的“20秒极速换电”,还包括了多品牌车型共享、换储一体、电池包温度控制等当下产业关注的技术突破重点。目前已经自主研发完成全车系换电解决方案的开发,还在今年实现了轿车和微型面包车的共享换电。
此外,奥动已经形成从电池包研发、生产、车企合作、换电运营、梯次利用及回收再生的全闭环思路与商业模式,对从风光储+绿色出行的电池全生命周期有着深刻的认知。此前和光华的合作就是在实践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让一块电池不仅可以服务私家车,再服务运营车,后续还可以梯次利用、储能交互、残值回收。
其次是商业实践。作为一个重资产行业,换电不但看重核心技术和研发方式,更看重安全稳定的可持续商业化运营能力。经过多年的商业实践,奥动已经形成了无碍于区域、车型、气候差异的换电运营方案。其所倡导的城市级换电网络布局,在每一座城市实践“一城一策”,根据城市交通出行规划、相关政策、换电车型等进行城市建站策略,比如在机场、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靠近用户工作与居住地、车辆高频聚集地等区域建设换电站,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截至2022年2月,奥动在全国已布局投建600座换电站,为车辆提供换电次数累计超过2336万次。
再次是上下游联动产业链。奥动是当前与最多车企实现合作的换电服务平台,与一汽、长安、东风、北汽、广汽、上汽、东风启辰、合众、奇瑞等16家主机厂达成了30款换电车型的开发合作,不仅有乘用车,还有商用车,践行了“乘商并举”的发展战略。同时,还与中国石化、英国石油bp等全球能源巨头达成了合作。通过与车企、能源服务商、车辆运营方的深度联动,持续探索更利于换电模式及车型推广的商业模式。
如果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相比新入场者,奥动具备先发优势”。不过,杨烨有着更为谦逊的认知,“奥动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还是要加快完善全国规模化换电网络布局。”据她透露,2022年奥动计划将换电站数量扩展至1000座以上,2025年扩展至10000座,服务10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
目前奥动的用户对象主要以运营车辆为主,通过满足出租车、网约车以及物流车等运营车辆的需求,形成全国性的城市换电服务网络。众所周知,对营运车辆来说,最大的成本是时间。谈到运营车辆的时间成本,杨烨给出一组数据。奥动一次换电需要20秒,全程服务需要1分钟,可以较为高效地解决补能需求。通过奥动多年运营下来的用户调研,出租车和网约车用户每天都有1-2次的换电需求,换电模式省时高效,用户每次补能节省下1-2个小时,省下的时间可以接更多单,每个月收入可以提升2000元左右。今年下半年,奥动会发布更新一代的换电站,从To B走向To C。
“随着新能源汽车换电版车型的愈加丰富,加之奥动在全国的城市网络日渐完善,广大私家车用户将逐渐感受到换电模式的优势,共享、极速、安全、友好,会被私家车广泛认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也是一个过程中的问题。”杨烨认为,中国的市场这么大,应该形成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补能体验,每条路线都各具优势,当电动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30%左右时,换电是对无序充电的最好补给。而随着换电站更完整的布局和规模,换电的To C时代也将真正开启。
此外,尽管换电行业拥有奥动20多年的换电运营经验,依然面临着一些难点问题。杨烨说到,对于奥动换电站的大规模推广来说,标准化是推动当下换电模式大规模发展的关键,目前换电模式仍存在不同主体之间换电标准不统一的局限,除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以外,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换电统一标准的出台。工信部去年10月28号发布了换电试点城市名单,这对奥动来讲是好事,对各个城市使用电动车用户来讲也是一个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