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前,我们很少讨论动力电池技术、企业计划乃至发展趋势,因为国产电池的目标都是满足国家补贴标准。如今,已执行了将近4年的电池“白名单”成为历史,国产品牌的“保护伞”没了,海外电池企业“狼”来了,未来的电池产品是全凭实力的时代!为此,搜狐汽车·E电园推出了围绕动力电池展开的系列文章,只聊《电池那些事儿》。
从E电园广大车友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国产动力电池已经超越了海外品牌。这个结论没毛病,但要限定范围,如2018年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年度装机量达到了23.5GWh,稳局全球冠军。
但无论是技术储备还是成本控制,以日韩两国为主海外电池企业一直有优势,《电池那些事儿》第一篇,那些此前与大部分消费者关系不大的海外电池企业,有何特点、优势在哪?本文咱们就来盘点一番。
1. 捆绑特斯拉、现阶段成本最低的松下
众所周知,松下动力电池最大的“甲方”就是特斯拉,在美国内华达州建立电池工厂就是最好的证明,二者之间近乎于独家合作的关系,松下每年的出货量给到“小客户”丰田、福特、大众的不到10%,专属、御用的说法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松下和特斯拉紧密的“连体”,带来了圆柱电池作为单体电芯的品牌特色,其优势在于每个电芯的规格统一,整个电池组的一致性好。
从单体18650到21700两大主流电池,松下一直保持着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如特斯拉Model S/X两款车的100kWh版本(100D和P100D)。
但要说其最大的优势还得是成本控制,以国内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为例,现阶段电池成本在1000元/kWh上下(950-1150元区间),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据可低于100美金,即700元以内,而松下今年供应给特斯拉的电池成本,已经降到了110美元/kWh左右(人民币约756元/kWh)。
2. 装备日产聆风9年零自燃的AESC
AESC此前是日产旗下的电池业务,今年4月份被国内能源企业远景集团收购了,在进入寻常百姓市场之前,AESC已率先投入到了电动赛车领域,从第五赛季起,远景集团成为远景维珍车队的所有者。感觉跟吉利收购沃尔沃,把技术用于领克品牌类似,未来将会以电动车品牌的供货商身份来到我们身边。
AESC不像松下捆绑特斯拉那样通过身边的车而被大家熟知,它一直是日产全球电动车聆风型的供货商。第一代聆风的电池容量仅为24 kWh,在售第二代车型也才40kWh,相比国产较新的电动车都没什么竞争力。而其最大优势项就是电池安全,聆风全球销量超过40万台,在9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次自燃事故。
或许有人会说聆风的电池容量、动力(放电策略)要比特斯拉差远了,但正所谓事出必有因,好结果没有技术底蕴是不可能实现的,《电池那些事儿》系列文章稍后就将单拿出来进行详细解读,敬请期待。
3. 入局国产电动车失败的三星SDI
三星SDI不光做动力电池,它是三星电子领域相关产品的集合,如液晶屏幕,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都有合资公司,制造电动车电池的只有西安一家(三星环新),在2015年就签署建厂协议了。
奈何赶上了国产电池“白名单”出台,装备了三星SDI电池的江淮iEV6S无法享受补贴,宣告了入局国产乘用电动车的失败,只能转向没有补贴的大巴、物流等商用车领域。
三星SDI不同于上文的松下、AESC只是少量车型的专属,如国内在售宝马i3、i8,还有奔驰、奥迪、大众、保时捷、克莱斯勒、马自达等品牌,与其合作的汽车品牌不胜枚举。
另外,三星SDI电池产品更松下一样,也是圆柱电芯的方形电池为主,与宁德时代相同思路、高安全性的棱柱形电池,是其短期内的突破口,现在来看技术方面的问题不大,新制造工艺的成本是最大瓶颈。
4.低调、散热结构领先的LG化学
LG化学本身的技术与产能都算得上动力电池巨头,不过相比三星SDI的全球化战略,但涉猎的车企不多,主要就是韩国本土的现代和起亚,以及美国通用集团和福特。并且因为其产品有交集的车型都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如LG化学最大客户通用集团的雪佛兰沃蓝达(Volt)、Bolt等都不在国内销售,所以在本文的四大电池巨头中,它是最低调的。
别看LG化学在国内知之甚少,但其技术方面实力过硬。其最出彩之处在于,能在两层电池之间装备散热板,更有效、有针对性的控制电池温度,避免过热发生自燃。在2017年笔者试驾君威30H混动版,通用集团还是使用老的日立品牌电池、刚宣布宣布改与LG化学合作之时,这项设计就已经能量产了,如今技术更成熟了。
全文总结:国产电池“白名单”以及补贴,给国内新能源市场带来了井喷式的增长,在“量”上面一跃来到了全球第一,但是“弯道超车”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硬实力的“质”,我们要正视与海外品牌之间的差距。
或许海外电池以前、现在都对消费者买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未来这绝对是仔细斟酌车辆细节之时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