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发表业绩盈喜,预计公司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为39.8亿元至45亿元,同比增长50%至70%。公司方面表示,受益于重卡行业持续复苏及物流行业持续发展,公司主要产品销量和净利润得到了同比上升。
作为潍柴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之一的潍柴动力,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重卡的黄金产业链,多年来业绩保持平稳增长。但相较于重卡业务,集团乘用车业务则明显拖了后腿。5年前,依靠推出的“潍柴英致”品牌汽车,潍柴集团正式进入乘用车市场。彼时,潍柴英致总经理叶子青不仅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这是在为潍柴创造第二个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潍柴在乘用车领域始终未能找到“存在感”。
在潍柴动力2017年的年报中,首次披露了有关潍柴英致的经营情况,年报显示,潍柴重庆(英致)当年亏损金额为3.97亿元。而受到亏损影响,今年6月,潍柴英致还闹出了20多家经销商组团退网的事件,令人唏嘘。
巨亏之下,潍柴乘用车之路未来将如何继续?对此,记者分别致电致函潍柴动力及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重庆”)方面,潍柴动力证券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具体问题其无权回应,需联系董秘办,但连日来,潍柴动力董秘办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潍柴重庆相关工作人员在得知记者采访需求后则匆匆挂断了电话。
入乘五年“查无此人”
资料显示,潍柴集团创建于1946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内燃机研发、制造、销售骨干企业。潍柴动力于2009年控股嘉川公司,并于2012年3月收购嘉川公司剩余股权,使嘉川公司正式成为潍柴动力的全资子公司,之后更名为“潍柴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2013年12月26日,潍柴重庆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英致”为潍柴进军轻型车领域的首个品牌,至此,潍柴轻型车领域的产品都将归属在“英致”品牌下,集团正式进入乘用车市场。
作为潍柴集团旗下唯一的乘用车品牌,当时“英致”备受重视,成立之初,集团就已经为其制定好了“国际化”三步走战略。时任潍柴英致总经理的叶子青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自信地表示:“这是在为潍柴创造第二个辉煌。”
然而五年过去,潍柴英致的发展与预期相距甚远。根据新浪汽车大数据中心日前发布的销量数据,2018年第二季度,潍柴英致汽车整体销量为1692辆,环比下降24%。截至2018年6月,累计销量为3930辆,在所有品牌中排名仅第90位。
新车投放方面也与当初规划的大相径庭。2013年,潍柴英致规划在未来三年投放城市SUV、高端皮卡、MPV和越野SUV等多个系列的车型,实现每年上市一款新车。然而根据潍柴英致官网介绍,时至今日,该品牌旗下只有英致G5、G3、737、727四款车型,在更新换代较快的乘用车市场显然缺乏竞争力。
与此同时,今年6月,潍柴英致还爆发了令人瞩目的经销商退网事件。这反倒让一直“默默无闻”的潍柴英致“火”了一把。6月中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2家潍柴英致经销商组团赶到潍柴重庆,在门口拉起横幅,要求退网和赔偿。彼时多名经销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拉横幅维权主要系厂商承诺的新车规划未兑现,已有车型低端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厂商绕过一级经销商自行拓展二级经销商等原因,且潍柴英致的上述行为已导致经销商大面积亏损。
有消息称,7月10日,20多家经销商代表已经在南京与潍柴方面进行了协商。不过,8月22日,记者再次致电经销商了解到,事情仍未得到解决。来自南京和武汉的经销商均告诉记者:“潍柴方面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事情未有进展,仍处于僵持阶段。”
英致去年亏损3.97亿元
实际上,潍柴集团在发动机领域实力很强,在商用车领域也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筹划进入乘用车领域之初,即使有诸多质疑,仍未能阻拦潍柴集团在乘用车市场发展的野心。叶子青曾表示:“进入乘用车领域,是企业两条腿走路的战略部署。虽然商用车和乘用车分属两个市场,但整体来看,二者同属制造行业。乘用车与潍柴动力的业务高度关联。”
但现实是,其商用车上的优势未能转换到乘用车上面,用户对于英致车型的评价普遍不高。车质网投诉平台信息显示,众多用户反映潍柴英致存在车身生锈、汽油泵故障、轮毂开裂、底盘异响、车灯故障等问题。
2016年8月,潍柴重庆还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召回部分2015年款英致737 1.5L MT乘用车,共计124辆。原因是碰撞传感器工作异常,可能出现气囊警告灯点亮,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安全气囊误点爆或车辆达到点爆条件下不点爆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在营销推广上,潍柴英致也是鲜有动作。记者注意到,时任潍柴英致总经理的叶子青在2014年至2015年还有过几次公开露面,为潍柴英致进行宣传,但在2016年之后已鲜少露面。2018年当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身份已转变为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潍柴集团预期,轻型车板块最迟五年实现盈利。但根据潍柴动力2017年年报,潍柴动力2017年营业收入大幅增长62.7%至1515.69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近1.8倍至68.1亿元。这其中,潍柴重庆(英致)净亏损3.97亿元,可谓是上市公司的利润“黑洞”。
“潍柴在发动机方面确实做得很不错,但是做配件和做汽车是不一样的,运作方法不同,应该算是两类企业,如果转向汽车行业,这就属于跨界,难度很大。”汽车分析师钟师认为,相对于其他一些自主品牌,即使不看品牌和渠道,潍柴进入乘用车行业的时间也比较晚,在乘用车市场已没有成长的空间。
那么潍柴英致的出路在哪?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其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品牌建设、拓宽渠道。钟师则直言:“潍柴集团不继续做乘用车市场是最好的选择,实际上潍柴在主业上也遇到了一定的压力,像丰田、东风等都自主研发发动机,已经摆脱了对潍柴的依赖。目前来看,潍柴在乘用车市场已没有生存空间,应该把乘用车资产卖掉,把精力和方向用在集团的主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