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将步入尾声。对于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们来说,这一年并不轻松,疫情蔓延、芯片短缺、俄乌冲突、全球通胀等,不断考验着它们的抗压能力。与此同时,行业变革浪潮,又督促着它们不断做出决断。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零部件巨头们2022年都做了什么。
豪掷30亿欧元,博世扩充欧洲芯片产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的未来发展重心之一是半导体。今年7月,博世宣布,到2026年将在半导体领域投资30亿欧元,其中包括投资1.7亿欧元在德国新建两个芯片研发中心,并斥资2.5亿欧元扩建德国德累斯顿晶圆厂。当然,这笔投资不会全部流向车用芯片,部分产能还将用于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
博世此举也意在顺应欧盟芯片战略。根据欧盟《芯片法案》,欧盟希望到2030年将其在全球的芯片生产份额由目前的10%提升至20%。博世已申请欧盟资金,而此次投资扩产的首要目标,是为欧洲工业振兴提供所需的芯片。
划分三大子集团,大陆牵手地平线
在剥离动力总成业务后,为适应市场发展,自今年1月1日起,大陆集团将自身划分为汽车、轮胎和康迪泰克三个子集团。其中,汽车子集团细化至五个事业群:安全及动态控制、自动驾驶及出行、架构及车联网、用户体验、智能出行。可以看出,ADAS及自动驾驶、车联网是汽车子集团未来发展的重心。
为此,今年1月中旬,大陆集团与地平线在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大陆芯智驾,专注于ADAS和自动驾驶软硬件解决方案。今年6月,大陆集团宣布投资入股魔视智能,参与其C轮融资。今年7月,大陆集团和商汤科技领投映驰科技B1轮融资,不断加码智能出行。
抛售燃油泵,电装发力芯片
作为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电装正在推进转型,逐步剥离出售部分内燃机业务。其中,电装将燃油泵业务卖给了爱三工业,后者同样隶属于丰田系,这笔交易于今年9月完成。
与此同时,电装也在“新四化”领域积极布局。今年2月,电装宣布出资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获得台积电日本芯片公司逾10%的股权。今年11月,电装、丰田、索尼、软银等八大巨头宣布联手,合建芯片公司,以在日本生产下一代半导体。另外,电装计划到2025财年,将逆变器的产能提高到1000万台,并使得电动化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奶牛”。
采埃孚更换掌门人,拆分被动安全事业部
今年3月,采埃孚集团现任CEO沃夫翰宁·施艾德突然宣布,将于年底离职,并退出汽车行业。今年7月,采埃孚敲定了下任CEO人选——柯皓哲,他将于2023年1月1日就任。同时,采埃孚首席财务官康斯坦丁·绍尔博士和商用车事业部负责人威尔海姆·雷姆也将于2022年底离职。三位董事会成员几乎同时离任的背后,采埃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也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天合、威伯科的收购补齐了采埃孚的短板,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债务负担。
对业务进行评估后,今年10月底,采埃孚宣布拆分其被动安全事业部,在2023年底前令其成为一家独立公司,并希望引入外部投资者。该部门业务涵盖安全气囊、安全带和方向盘等,目前在全球汽车被动安全领域,采埃孚排名第二。
佛吉亚与海拉合并,全球第七大零部件厂商诞生
继三年前收购日本歌乐电子后,今年1月31日,佛吉亚完成收购海拉,宣布全球第七大汽车技术供应商诞生。双方合并后的新集团命名为FORVIA(佛瑞亚),拥有六大业务部门——内饰、座椅、汽车电子、绿动智行、照明和生命周期解决方案,而集团预计2025年销售额约为300亿欧元。相比之下,2021年双方销售额合计220亿欧元。
当前,佛瑞亚正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加速转型。按计划,到2025年,内燃机业务在集团销售额中的占比将降至10%左右。氢能是其押宝的重点领域之一,还有ADAS、自动驾驶、汽车电子等。
博格华纳一分为二,弱势板块出局
今年12月6日,博格华纳宣布,将把燃油系统和售后市场两个部门拆分出去,成立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拆分后,遗留下来的博格华纳将包括两个部门——空气管理事业部、电驱动及传动事业部。这项免税拆分计划2023年底完成,届时博格华纳的现有股东将拥有两家公司的股份。
博格华纳上述四大部门,是在2020年10月完成收购德尔福科技后重编而成的。其中,空气管理事业部和电驱动及传动事业部是关键,涵盖核心内燃机业务及电驱动等业务,预计2022年销售额合计123亿美元。相比之下,燃油系统和售后市场是传统业务,预计2022年销售额合计33亿美元。
内燃机产能过剩,舍弗勒裁员1300人
今年11月,舍弗勒宣布,计划裁员1300人,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6%。其中,约有3/4涉及行政部门和内燃机研发部门的核心职位,其余则涉及生产部门。舍弗勒指出,随着行业转向电动汽车,主机厂继续削减内燃机汽车相关的研发项目,导致内燃机相关产品产能过剩。
对于舍弗勒来说,电驱动才是其未来业务重心,而传统业务权重下降。近年来,舍弗勒重新审视旗下业务,不断减少低利润率产品,裁减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业务非核心岗位人员,此前还将内燃机链传动系统业务打包出售给了一家慕尼黑私募股权基金。
折价16亿美元,天纳克被收购
曾豪掷54亿美元收购辉门的天纳克,也走到了被收购的结局。今年2月,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宣布,将以每股20美元、总价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天纳克。后在今年6月的股东大会上,天纳克股东批准了这一交易。交易完成后,天纳克CEO Brian Kesseler会离职,转由阿波罗首席执行官Jim Voss接任。
据了解,2018年天纳克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辉门,其中包括8亿美元现金、3000万股天纳克股票以及债券,原打算将双方业务整合后再度拆分为两家公司,后未能成行。股价方面,2017年天纳克股价约为60美元,后一直下跌,在阿波罗宣布收购之前已跌至10美元左右。
俄罗斯前景不明,米其林官宣撤退
今年2月底爆发的俄乌冲突,给全球汽车产业及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冲击。不仅是雷诺、日产、丰田、马自达等主机厂纷纷撤离,部分零部件供应商也选择放弃俄罗斯市场。今年6月底,全球轮胎三巨头之一的法国米其林宣布,决定停止在俄罗斯的业务,计划年底前将其俄罗斯业务移交给当地管理。与此同时,芬兰厂商诺记(Nokian)轮胎也宣布,将“有序退出”俄罗斯市场。
供应链问题是上述企业决定撤离俄罗斯的主要原因。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米其林等企业不得不停止生产,且迟迟看不到恢复生产的希望,最终选择了“壮士断腕”。
四面楚歌,英伟达放弃收购ARM
对于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CEO黄仁勋来说,对ARM的收购失败想必是其2022年最沮丧的事之一。回首2020年9月,英伟达出价近400亿美元,寻求收购软银手中的英国芯片架构设计公司ARM。不过,鉴于ARM在芯片架构领域垄断性地位,收购消息公布后英伟达被“群起而攻之”,苹果、三星、华为、高通、英特尔、谷歌、微软、特斯拉等行业巨头公开反对,英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纷纷介入。
经过长时间拉锯后,今年2月,英伟达宣布放弃收购ARM,而直到此时,也没有任何一国监管机构同意批准该交易。收购案告吹后,英伟达继续在自动驾驶领域与车企强化合作,包括捷豹路虎、比亚迪、Lucid等,还于今年9月推出了算力高达2000Tops的自动驾驶芯片DRIVE 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