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山河动荡年代,躲过“南京大屠杀”浩劫,又从太行山死里逃生,转投延安后却被污蔑为国民党特务,蒙冤三年身心俱煎。
但他都挺了过来,解放后,他当过银行厂长,印过钞造过币;后又转投汽车工业,先后当过一汽处长、北汽厂长、陕汽厂长,为民族工业鞠躬尽瘁。
他的传奇故事和英勇事迹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
一,南京
陈子良,1918年出生于江苏淮阴。
他上小学时,江苏地区大闹灾荒,这对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家庭生计难以维持之下,求学读书如隔山海,正读三年级的陈子良只能辍学。
所幸,他的哥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图书馆当工人,经其推荐,12岁的陈子良便来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刷厂当学徒。
在印刷厂的几年间,他不仅学会了一身印刷本领,还接触到了不一样的人,迈进了崭新的思想天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爱国志士开始在全国各地掀起抗日救国运动。
1936年,在抗日救国和印刷厂地下党的影响下,18岁的陈子良在南京参加了救国会。他与很多青年工人在下班后,一块到秘密地点读书和讨论,怀着满腔热血学习进步思想,渴望工农群众早日翻身做主。
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陈子良乘坐最后一趟火车离开南京,躲过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浩劫。
二,延安
陈子良途径芜湖,抵达武汉,在那里参加“青年战时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爆破、情报搜集等知识,之后他被分配到太行山参加抗战。可惜后来部队被打垮,他又报名到延安学习。
当时,日军兵分九路围攻太行山,陈子良与队员东躲西藏,越过晋东南,绕道五台山,渡黄河,过潼关,突破层层阻碍终于来到“红区”延安。
此后两年,陈子良一直在“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那时的食宿条件极其艰苦,想住窑洞必须自己动手挖,谷草当床垫,棉袄棉裤当被子。每年的粮食只发半年,剩下半年自己解决。
“亲自动手,丰衣足食”,这就是当时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口号。
1940年,陈子良从抗大毕业后,因身怀印刷技术,被留在延安的八路军印刷厂工作。
1941年,陈子良被调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和发祥地---延长石油厂,当副厂长。有一年打油井出现井喷,可没地方储存。陈子良就去找朱总司令,回来后他把原油炼成汽油、灯油,毛主席用的灯油就是他们制作的。
1942年-1945年,陈子良被“整”了三年,罪名是“国民党特务”。缘由是他曾经在国民党印刷厂当过工人,在宋美龄负责的武汉训练班学过东西。
“你拿16块大洋,吃大米白面,为什么不留在南京?你跑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吃小米,吃那么多苦,不可思议!”
陈子良十分委屈,他千辛万苦来到延安投身新革命,忠心可鉴,别人却总怀疑他。在那些不眠的深夜,他几度想要自杀,一死了之,可他又想,死了就更说不清了,倒不如好好活下去,让历史评判。
直到1945年,他们也一直没弄清楚陈子良的“事情”,因为拿不出真凭实据。
同年9月,陈子良戴着“帽子”随着大部队去解放东北。
三,一汽
解放长春后,陈子良被分配到东北银行,负责印制东北九省(之前日本人把东北分成九个省)的流通券。
1948年,沈阳解放,陈子良接管沈阳造币厂。当时全国在开展土地革命,大地主自愿上缴的元宝和金银器都被火车运到沈阳,他们把这些器物熔化以后重新压印造币。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提拔为银行处长,在机关任职。但他并不想在机关待着,他想去造汽车。
1953年8月,陈子良来到第一汽车制造厂,任工具处处长,负责组织工具和筹建工具生产。
1955年,他被派往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回国后,他成为一汽锻造厂的车间主任。
1959年9月,陈子良率队,将一汽生产的35辆“红旗”轿车送到北京,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他见总理,见部长,结果北京的领导都希望留他在北京工作。
四,北汽
然后,陈子良便留在了北京,担任北京汽车厂厂长。
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造“东方红”轿车,这款车是仿造苏联伏尔加制造的。后来,北京汽车厂开始实行大改造,计划生产年产400辆的“东方红”和年产600辆的吉普车。
可惜后来,文化大革命来了。汽车厂的生产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工人上班不是生产劳动,而是开大会。
当时有一派人“拉”他,有一派人“打”他。打他的人给他定了三条罪状:一是苏修分子,二是汽车托拉斯,第三还是国民党特务。
所以有一段时期,陈子良从厂长变为扫路工人,北京吉普厂南厂大道以及厂房内的厕所他都扫过。别人把这当成是受辱受罪,他却当做是锻炼身体,因为他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委屈”,并且深有感悟。
因为他相信,苦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随风而去。
五,陕汽
以前,我国拉大炮用的车是苏联乌拉尔,后来双方关系断裂,就去买法国JPC但是太贵了。部队陷入“有炮无车”的境地,这时国家开始筹建陕汽,用来生产拉大炮用的汽车。
而北汽负责包建陕汽,需要派一名骨干到陕西主持大局,最初定的人不愿去,因为陕汽定址在岐山县的麦李西沟,地处荒山野岭,条件异常艰苦,犹若三十年前。
1970年,陈子良的问题基本调查清楚。上级有意让他到陕汽任第一任厂长。
“五十而知天命”,那时他已经52岁,快到退休年龄,而且当时他的夫人身患重病,可他却接下这项任命,因为做不了事的滋味太难受了。
陕汽生产的汽车叫延安牌,“延安250型越野车”是黄河车、法国车和苏联乌拉尔三款车的结合体,前两轮试制是在北汽完成,第三轮设计改进在陕汽,虽然一次比一次完善,但依然暴露出不少新问题。
陈子良到任后,指名点姓要孟少农,因为只有他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孟少农是我国第一位汽车专家,麻省理工毕业,拥有丰富的汽车制造实践经验。但当时他在江西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
在陈子良的力荐下,孟少农终于解放,来到陕汽继续从事热爱的汽车事业。他们二人,一个抓管理,一个抓技术,很快就解决了延安SX250诸多技术难题,进而实现了量产。
正是这款越野车的成功,开创了陕汽的历史,奠定了陕汽成为我国重型汽车制造基地的基础。
1980年,陈子良离开陕汽,调任汽车局当副局长,直到1986年离休。
六,遗憾
在晚年,陈子良最关心的还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他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和汽车相关资讯,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有一次,女儿问他:“爸,您有什么遗憾的事吗?”
他说:“没有,我一辈子没有对不起任何人,除了我的父母!”
因为陈子良从12岁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见过父母。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然而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陈子良这样的仁人志士,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舍小家为大家,参加革命这才建立了新中国,这才有了我们现在太平的日子。
2009年7月4日,陈子良在北京去世。
他这一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却宠辱不惊,磊落一生。他一生中帮助过许多人,几次运动中保护了许多人。时代成就了他的功绩,他也完成了时代所赋予他的使命。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声明:以上内容旨在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弘扬汽车人物正能量精神,不对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构成投资意见,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原创文章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