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重卡是解决电动重卡推广瓶颈的突破性技术路线。近年来,中国换电重卡取得了长足进步,也得到了欧美等国家的认可与关注。为促进中外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交流,推动中国换电重卡国际化进程,6月1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与瑞中交通电气化学术合作平台项目联合召开“换电重卡的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主题研讨会,暨百人会2022年度第7期高端研讨会。
会议特邀瑞典交通部交通电气化局、瑞典国家道路交通研究所、瑞典物流协会等相关政府部门代表、行业专家以及国电投、协鑫、奥动、星星、三一、福田、公铁绿链等国内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参会。会议围绕中、瑞双方在换电重卡领域的发展现状、实践经验及合作机会展开深度探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瑞典交通部交通电气化局局长Jan Pettersson分别代表中、瑞双方致辞。
换电模式突破了充电重卡所面临的购置成本高、补能效率低等问题,具备良好的经济适用性。其优势可以总结为:高效、降本、灵活、安全和集约。
基于车电分离模式,购买重卡不用购买电池、也不需充电,可以降低50%的购置成本和15-30%的能源使用成本;常规快充耗时长,而换电模式大幅降低补能耗时,使其补能效率媲美柴油车;换电有助于实现电池的集中管理、充电和养护,提高电池寿命和效率,增加梯次利用价值和安全性;换电站占地面积相对较少,减少土地资源成本;同时,换电与充电相比对电网的冲击也更小。
专家认为,换电重卡已经得到了行业和市场的充分认可。未来五年,换电重卡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每年5000亿,存量达到80万辆,换电站1600座,将累计带动接近300GWh的动力电池配套,为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商用车的应用场景复杂多样,技术尚处在快速发展变化中,因此要求换电重卡要具备更强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从换电技术路线上来说,既有常见的侧换式、顶吊式,也有适配纯电平台的底盘换电模式,可以降低重心和重量,节省货厢空间占用,提升经济性。从产品的角度说,为使用不同的场景,除了道路用车,企业也在积极开发矿用宽体车、挖掘机、压路机、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工程机械和专用车等更多种类换电产品。从场景和模式上看,为适用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换电站也有固定、撬装、移动等不同类型。
有专家指出,换电重卡的推广和运营高度依赖产业生态圈建设与运营。该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层主要包括货源持有者、换电服务商、电池持有者、土地持有者、车辆持有者和司机、电力持有者。除此之外,还有整车厂、电池厂、金融机构、服务商、回收和梯次利用企业。要实现各方都有收益,需要各类企业充分合作打造灵活多样的综合解决方案,确保在换电重卡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都能创造收益、分配收益、并分担成本。
例如,有的企业创新性地推出了超级母港的概念,打造一个货物的集散地、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也是能源补给站和清洁能源的发源地;有的企业通过打造智能换电运营平台,把车和站打通,实时收集电池运行、换电数据,并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进一步推广换电重卡市场化,关键在于提高电池的互换性和换电站的通用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尽快提高电池、换电设备、整车产品的标准化。
当前,在工信部和能源局指导下,换电重卡换电的互换性标准体系正在建设,已经有7项国标、5项行业标准正在修制定中。同时,多项团标和地标也已经在制定过程中。
专家建议,换电重卡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应注意以下三点:要有经过验证的成熟产品,降低标准制定的技术风险;换电技术处于行业发展早期,应尽量减少限定,保护创新空间;防止地标和团标的发展快于国标和汽标,避免形成标准倒置,造成资源浪费。
瑞典政府和欧盟高度重视交通的碳减排和电气化,提出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瑞典有很多更适于换电重卡的应用场景,如采矿、农业、林业以及以鹿特丹港、斯德哥尔摩港为代表的港口物流业务。预计到2030年,瑞典重卡保有量将达到8.4万台,其中电动重卡达到2.1万台。
瑞典在新能源重卡方面重点发展充电和氢燃料电池,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缺乏电动重卡产品。虽然目前在换电重卡方面没有开展实践和具体规划,但相关机构已经在积极开展研究。瑞典政府采取技术中立战略,对换电模式持开放态度,希望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寻找适宜的路线。
专家建议,中国换电重卡“走出去”仍面临以下问题:首先,产品在投入商业化运行之前要经过充分测试和验证,涉及进口与使用的法律问题,可参照与电网连接相关设备的法律法规;其次,要打通跨职能协作的瓶颈,并找到国际合作伙伴,构建产业生态圈、共同推动标准化进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