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的下滑是因为疫情吗?对,也不对。疫情只是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提前显露了出来,而其中的核心,就是老百姓的银根子开始收紧了。消费紧缩之下,谁还在买车?消费结构会怎么变化?有品牌会因此而得益吗?总而言之,2022年车市还有得救吗?
现在进入一家主流品牌位于二三线城市的4S店,里面看车的客户,大概率是如下职业中的一员:公务员、国企人员、教师、医生。这些群体收入稳定、通勤稳定、重视体面,是主流车市场的消费主力,而这种情况其实早在疫情开始前就发生了。
这也正说明一个问题,车市消费正在收缩。
中国居民的杠杆率已经达到62%,非常逼近影响金融稳定的65%红线。同时,中国有8个城市的居民贷款余额高于居民存款余额,18个城市的贷款超过存款的65%,而这些城市又无一例外是经济发达、消费力强的一二线城市。
那些曾经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去4S店买第一台车的景象变少了,那些曾经被市场分析认为是刚需阶层的消费者,也没那么刚需了。家庭消费在降级、在消失,反过来个人化的消费反而比例在提升。自主品牌的代步车、平价个性轿车热度持续提升,而中高端收入人群则更多地关注三四十万以上的高端MPV。这些都是新增需求。
如果一款车型的产品定位、用户画像是在三四年前就做好了,那么到了今天因为疫情加速消费力的变化,可能就要重新进行对用户的洞察了。即便这件事情还没有去做,对经销商而言现在至少也应该能做两件事情:搞线下展销会盘活市场,针对公务员等定向人群的专项团购。
汽车消费如果下滑,想靠自然周期恢复难度极大,政策的拉动几乎是必做的动作。但是,今天能用的政策,无外乎汽车下乡补贴、购车税优惠、专项消费券、放松限购、取消二手车限迁、放宽皮卡限行等等。这些政策以前动用过,执行效果也不一而足。
比如发消费券,几千块的消费券对于十几万甚至更贵的车来说,只能刺激到那些本就意向强烈的短期刚需,对于长期观望用户来说基本不会有什么影响。再比如小排量购置税减免,也只能定向影响这部分燃油车用户,主要目的在于消化库存的救市而非促进消费。
所以,这次重提政策,就一定得是大力度、高频释放的政策组合拳,尤其是要以稳定仍占车市80%的燃油车消费为重中之重。
但是,那些手中有强力新能源车型的品牌,有全面布局新能源矩阵的品牌,在这个时候能享受到最大的红利。一方面,新能源车对客流量有极大的吸引作用;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市场的马太效应,一定会比燃油车时代来得更早。
当消费者都觉得新能源车是个新生事物时,他们在去买特斯拉、买比亚迪、买五菱电动车的时候,可能根本就不会有传统意义上的竞品对比。即便是对比,也与燃油车时代那种同一价位下的纠结完全不同。
比如,你会觉得一款顶配只要13万多的车子,会成为另一款起步价17万的车子的核心竞品吗?燃油车时代大概率不会,但事实上,去店里看ID.3的用户,十个里面有七个会主动提及海豚。
而面对这些新能源品牌的强力攻势,那些还没有一台能打的电动车的合资品牌,那些产品没特点、产能跟不上的新能源品牌,那些还只想靠着渠道数量去保守市场的品牌,在2022年之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