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据介绍,《报告》梳理分析了2021年以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指出包括汽车产品质量缺陷在内的消费侵权现象需重点关注。
(图片源自中国消费者协会)
在汽车及零部件类投诉方面,《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汽车及零部件类投诉4万余件,与2020年相比,上涨将近20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汽车安全问题,如行驶中突然加速、熄火、漏油、发动机异响、刹车转向失灵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相关生产经营者还需不断增强质量安全责任和质量诚信自律意识,促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是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纠纷新发问题多,维权存在难点。如行驶中断电、 续航里程缩水、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失灵、电池充电故障等纠纷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原因和责任认定难等问题。
三是二手车销售信息与实际不符、交易后汽车出现质量问题。经营者延迟履行或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维修效率低、效果差,同一故障多次维修不能解决问题,消费者频繁往返4S店,耗时费力。
四是明码标价之外加价才能提车, 已成为部分高端、“紧俏”车型销售“潜规则”。但经销商不会在销售协议中出现“加价”字样,加价后不会给消费者开具发票,或规定加价部分需另外交钱补发票税点。价外加价问题的存在,说明相关供给方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无法精准匹配、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说明违法成本还相对较低,违规冲动难以完全抑止。
与此同时,《报告》还对2022年消费者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展望。提出将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制度制定与修改,加紧完善网络消费环境下的相关配套措施;贯彻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算法管理规定”、汽车“新三包”规则等法律制度,强化经营者有效履行告知义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