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给福特写信,希望他能到中国发展汽车产业。“您可在中国以更盛大规模成就同样的事业……在中国,您将有机会以一个新工业体系的形式,表达和实现您的思想和理想。”。
不过当时亨利·福特并未回应。直到1930年,福特才派人来考察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
彼时已接任总裁职务的艾德索·福特说过,只要中国每天订购的汽车达到25辆,福特即在中国建造汽车装配厂,可后来由于没达到需求,这事就此不了了之。
反倒奔驰则接过棒来,在1936年和中国汽车制造公司达成合作,愿向国内提供7000辆载重2.5吨的柴油机汽车散件来组装,最终双方实现组装了2000辆整车。
从上世纪30年代初以后,有关福特在华的后续,得跳到1978年才能接上了。
江铃一度想赶走福特?
那一年,改革开放。
福特响应迅速,11月即设立“中国事务办公室”,由此谋求生产重型载货车企业的合资机会,这也使它成为了新中国后、首家在华开拓业务的国外汽车品牌。
此外,亨利·福特二世还在同年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后者则在次年访美期间,参观了福特装配工厂。
1979年,国内购入了750辆福特F系列卡车,这是自新中国以来,美国汽车首次被销售到中国。
不过占得先机的福特,却没在合资方面形成足够先发优势,期间它曾与东风汽车、沈阳松辽汽车、湘潭江南奥拓等公司有过接触,但终没能打开局面,反倒大众、标致、通用等率先实现了合资。
彼时外界评论,这很大原因在于福特的“择偶条件”过高。
事情直到1995年才有了转机。
那年丰田被剔除后,福特和通用成为了上海汽车项目的合作候选人。
但由于福特过于强调占股50%的原因,违背汽车产业政策的原则,最终使上汽选择了通用。
福特被落单,江铃亦然,两个落魄的对象竟在这种条件下走到了一起,这里头还有了五十铃来搞事情。
1993年,江铃和日本五十铃成立合资公司。
但在随后的磨合里,中方认为日方实力不足,希望再找一位新合资伙伴,此时率先想到的就是通用。
然而,通用是五十铃的控股股东,日方对此表达出强烈的不接受。
时任江铃汽车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的孙敏曾对此评论到,“正是日方的反对,后来我才选了福特。”
那时已拥有两个生产平台的江铃,之所以考虑到福特,是因为它还想发展一个新的乘用车平台,这意味着其最好找到拥有全系列车型的大品牌。
因而没了通用,福特也能顶上。
促成双方合资的“媒娘”,是上汽,为了给福特一个台阶,它支持江铃和福特走在一起。
后续事情进展迅速,1995年8月,福特通过购买江铃汽车公司20% B股,终于圆满了多年来的合资诉求。(备注:通过购买B股来合资,是因为当时江铃发行的B股数量远超于A股,且价格较高,在市场上少人问津,所以江铃希望把大部分B股卖给战略投资者)
双方在引入全顺的方面很快达成共识,不过孙敏还是说到,“跟福特的合作很头疼。”原因出于美国人拍脑袋的做事方式。
对国情不熟悉的福特,参照了其时金杯最高端的进口车售价后,认为全顺同样作为高端商务车,可定价在28万左右。
价格是可以这样定,但市场真正接纳金杯的定价还不过在14万附近,因而全顺只落得卖不动的下场。
投产了全顺3年,直到第四年才开始盈利,期间江铃全靠着五十铃来续命。
“我们跟福特的矛盾斗争,要比五十铃多得多。”孙敏表示。
好比福特当初想一下投资24亿,本应作为受益的中方却认为此举不可行,经过反复谈判后才把投资额降到了9亿元。
再譬如,其时美方采购人员一度要求许多配件必须采用进口的,像从美国运来的线束要5000多元一套,但国内达到同等质量标准的只需1000多元,显然美方行为并不合理。
“我们为此吵得一塌涂地,甚至到了要赶他们走的地步。”孙敏回忆道。
后来随着全顺的国产化,成本得以降低下来,销量也逐渐攀升上去。2000年,全顺销量为0.56万辆,排在国内轻型客车市场第四;2004年,其销量已升至2.2万辆,位居同类第二。
到2013年,全顺实现6.8万辆销量,终于登顶第一。
同年,福特第三次增持江铃2%股权,以32%股比继续成为后者最大股东,江铃福特和长安福特也在这年首次联合参加北京车展。
近日,福特宣布将联合江铃打造一款专供中国市场的SUV—Territory,2019年初上市。
江铃对福特的影响在一直提升着。
两个省钱的家伙
从2000年初开始,福特上下高层在多个场合反复表示:计划到2005年左右,其亚太地区市场占有率将由1999年的不足5%,提高到10%。
可看出,福特对在华轿车生产项目渴望已久。
时任福特中国区副总裁许国祯说过,“全顺只是一个男孩儿,我们还想在中国生个漂亮的女儿(轿车)。”
“但我们得先找个合适的、谈得来的合作对象,否则找错了门,生出一个高不可攀的公主(价格高昂),或者是先天不足的孩子,都非我们所愿。”
那时长安被纳入了福特的法眼。
2001年,福特和长安宣布共同出资9800万美元成立长安福特,合资期限为50年,主要引进生产福特、马自达和沃尔沃车型。
该投资额比起当年上汽通用的15亿美元,相差甚远。
但需要考虑到,那年福特累计亏损了54.5亿美元、江铃福特才刚有起色,美国人难免要勒紧一下钱包。
好的是,长安有了和铃木合资的经验,它们俩就是采用“滚动发展”的方式来合作,一开始仅投资3860万美元,形成5万辆的生产能力,后续再根据发展来扩张产能。
因而福特此时“吝啬”一阵,长安也并不介意。
同样地,最初长安福特只设计了5万辆产能,新厂区只建造涂装、焊接、总装的生产线,冲压、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生产则由长安来完成。
这样一来省下了大笔投资,又盘活起长安现有资产,双方在没有融资压力下开启了合作。
除了在钱的方面形成共识,政策同样少不了是推手。
彼时长安拥有15万辆轿车项目的配额,其中10万被长安铃木用去,剩余5万辆份额是双方得以合作的关键。
这意味着合资达成后,福特就能在中国生产轿车。时任福特副总裁的程美玮说到,“福特和长安的合作,是福特在华的一个新纪元”。
此外,那时正值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推进阶段,重庆政府给予了合资公司诸多优惠政策。
就在长安福特推出首款车型嘉年华的2003年,双方达成共同出资10亿美元的合作,将年产能增加至15万辆。
为什么首款国产车型是嘉年华,这点离不开彼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环境。
“我们将生产适合中国百姓的中小轿车。如果市场认为10万元贵,我们可以考虑生产10万以下的轿车。”程美玮曾对外表示。
时任福特副董事长的韦恩.布克也说过,“小型车才是主流……总之,我们要为中国消费者生产最贴心的汽车。”
前一句是选择嘉年华的原因之一,但后一句显然并未完全发挥出功效来。
中国区市场一直由美国脑子主导,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专门提供合适车型,直至2014年年底上市的福睿斯。
近两年更是缺少全新车型,中国区销量数据越发不好看,对长安福特的唱衰报道隔三岔五地被发出来。
近期能否得以转折颓势,希望寄托在将要上市的新福克斯。
最后小结
作为上了规模的世界知名汽车大厂,福特比起其它在华的外资品牌,其车型供应方面确实没能吃透中国市场。
美国脑子在此起到不少的障碍影响。
不过看完它的合资经历后,想想也并不奇怪,有些影响还真是自始至终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