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7年车市转为平稳增长的话,那么,2018年的车市则走势有些低迷。从整体的态势来看,今年全年实现正增长的可能性极小。然而,这并未阻止那些汽车“巨头”们的脚步。合资品牌中的南北大众、上汽通用依然是强势的存在;自主品牌的长城、吉利和长安,仍然是晦暗车市中的亮色;至于风头不减的BBA,也还是豪华汽车品牌中难以逾越的标杆。
巨大反差的存在,让我们不禁发问: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车企能够在寒意逼人的车市中“春风得意”?
汽车后市场良莠不齐,服务亟待提升
通常,对于汽车产品优劣的判定标准,经常落点于设计、配置、性价比等层面。但事实是,市面上有很多车型,产品力也算出色,营销也很到位,但就是销不动且量难上。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事实上,那些销量长虹的品牌,除了打造出了产品的竞争力,在用车的全生命周期,都能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省心、贴心的用车体验。换句话说,除了产品力本身的优势以外,能够真正解决消费者用车的“痛点”,并在后市场服务方面满足用户需求,当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这也恰恰是被不少车企忽视的地方。
诚然,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刺激着汽车后市场规模水涨船高。但很遗憾,目前汽车后市场整体的服务水准,却难以令人满意。很多汽车品牌虽然言必称“用户至上”,但售后服务只是简单地停留于保养、换件这些常规的操作,更有甚者,售后服务成了赚取利润的又一渠道,关乎用户体验的维修保养价格、服务便利性、服务质量等,也就成了车主用车过程中“永远的痛”。
当然,也有汽车厂商针对消费者的用车“痛点”,在后市场服务方面有所建树。比如奥迪品牌,就完成了由4S店从维修终端,向满足车主需求提供服务和技术输出终端的转变。必须要说,奥迪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再比如别克品牌,自2002年便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汽车服务品牌——别克关怀(Buick Care),并正式从“被动式维修”转化到“主动式关怀”的服务理念,销售与售后网络遍及全国289个城市和地区的 1700余家网点,为客户提供主动、专业、高效、尊崇的全程服务。很显然,盈利思维之下的服务缺失,与用户导向之下的主动关怀,泾渭分明的两种“路线”,决定了不同品牌的口碑与走势,反映在市场表现层面,自然也是“冰火两重天”。奥迪也好,别克也罢,能够长期保持稳健的发展,足够说明问题。
“互联网+服务”是汽车后市场的方向
毫无疑问,消费者对后市场服务的需求,正在随着车市的成熟与发展,变得更加理性甚和“苛刻”。好在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加入,汽车后市场服务也因此变得更加透明、更加方便、更加省时、更有质量保障。
当然,在这其中也有不同的流派。比如京东收购淘汽档口推出B2B业务,国美车服云以物流角度切入,中国人保推出邦邦汽服和驾安配……一些企业挟资本优势,跨界进入汽车后市场。一时间,这一领域成了争相追逐的“香饽饽”,大大小小的号称一站式服务的汽车后市场平台纷至沓来,各种APP“争奇斗艳”,汽车后市场因此烙印上了浓重的“互联网标签”。
作为当前最主流的后市场服务主体,不少车企也意识到了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售后实现突破式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少车企公开宣称要做出行方案的提供商,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也就意味着,传统车企正在尝试从单纯“提供好的出行工具”,向提供好的人车生活、提供更好的用车体验的转变,并将已有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升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很难断言不同流派孰优孰劣,但相比各种互联网平台一波接一波勇敢且悲壮的“前赴后继”,传统车企由于拥有更多的车辆信息、消费者兴趣,加之品牌自身积累的资源和海量的大数据,也就在为消费者解决用车“痛点”方面,具备更天然的优势。
并且,不少车企基于这样的优势使其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不再只是与服务本质割裂的App。就拿别克品牌推出的iBuick来说,它是集车联功能、用车服务、品牌资讯和会员活动为一体的一款用车App,提供包括售后的智能保养、智能用车、会员互动等在内的全方位售后服务。预约维修保养、经销商上门取送车、维保进度查询、远程观看维修过程、了解用车情况与保养建议等,车主只需动动手指就可完成。
应该说,iBuick作为别克车主的贴心车生活管家,对于用户而言,是体验到了省钱、省心、省力且富有趣味性的用车生活,而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别克品牌以iBuick为标志,将“互联网+服务”真正落地,“别克关怀”由此得以进一步深化,而这作为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方向与趋势,也成为整个汽车后市场服务的优秀范本。
在这场汽车后市场服务的“竞技”中,别克率先导入“互联网+服务”模式推出iBuick平台,使得“别克关怀”成为别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总而言之,汽车服务后市场的崛起,对所有车企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都面对着“出众或者出局”的单选题。趋势是不可阻遏的,但能否打赢这场战争,却能人为掌控,对于每一个汽车服务品牌和售后服务机构来说,“互联网+服务”就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