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官方账号
微信官方账号
今日头条官方账号
汽车人物头条账号

国内分时租赁企业运营情况不理想,如何解决监管漏洞、车辆安全、资源稀缺、成本高昂、交通事故等问题

  • 作者:
  • 来源:电车评论网
  • 时间:2019-03-02
  • 浏览:805
 
       导读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源自欧美的分时租赁模式成为共享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各企业的运营情况并不理想,真正取得成效的企业并不多。那么,如何解决分时租赁运营中出现的诸如监管漏洞、车辆安全、资源稀缺、成本高昂、交通事故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剖析了原因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开设分时租赁试点、完善政策法规、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风险警示等。
 
       汽车分时租赁又被称为汽车共享(car sharing),是指以小时、分钟等短时间为单位计算费用并提供随取即用的租赁服务,消费者可通过软件在线预订车辆、支付费用等。分时租赁源自欧美,被认为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业态。自2009年我国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以来,分时租赁开始在我国各地落地生根,产生了大量的区域性平台公司,而上汽Evcard、首汽Gofun、重庆盼达等平台公司则开始积极布局全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分时租赁车辆已超过10万辆,实际运营企业超过50家。
 
 
       一、发展汽车分时租赁的意义
 
       一是促进汽车租赁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时租赁车辆使用远程控制、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实景导航、电子支付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让汽车租赁更加智能化和更具灵活性,也有助于平台整合分散的小型租赁公司车辆提高出租率。
 
       二是为交通出行提供新的选择。分时租赁相较于公共交通、出租车有便利性、私密性。多家分时租赁平台的数据显示,20岁左右年轻人成为主要用户,与家人或朋友共同驾车出行,周六日上午8-10点及下午6-8点成为分时租赁一个高峰出行时段。
 
       三是实现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融合发展。美国加州有关高校认为未来分时租赁能弥补城市公共交通的不完善,因此在研究分时租赁与城市公交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在我国的中西部、东北地区同样存在大量地广人稀的城市和乡村,公共交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分时租赁在衔接公共交通方面可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助于减缓公共交通的成本压力。
 
       四是带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应用。数据显示,分时租赁车辆超过90% 以上是新能源汽车。一些分时租赁平台也有汽车生产企业的资本支持,如重庆盼达用车、上汽EVCARD 等。分时租赁也往往被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新型商业模式,得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方政策支持。此外,行业普遍预计,分时租赁市场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
 
       二、当前汽车分时租赁存在问题
 
       租赁车辆不仅关系人身安全,也关系交通设施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虽然目前分时租赁发展时间尚短,车辆规模也还有限,但一些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值得监管部门加强关注,尽早施策,避免分时租赁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爆发。
 
       1、人车监管漏洞多,车辆安全存隐患
 
       一是分时租赁车辆导致故障。分时租赁车辆长期在外停放,无法做到每一次交还车进行专业检查,因此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行驶中一旦发生轮胎爆胎或电池电量突然衰减等情形,就难免产生交通事故。据某车企售后维修人员反映,分时租赁车辆爆胎导致车辆发生意外的事件较为常见。
 
       二是非法驾驶及无关人员侵入。除了实际驾驶人可能不是承租人或驾驶人不具有驾驶资质等非法驾驶情形。还有可能无关人员侵入车辆,即分时租赁车辆停止后,可能出现不及时锁门的情形。若无关人员打开车门并擅自驾驶,就容易造成交通意外。而且由于不是正规用车,平台公司还可能无法追踪。例如,2016 年发生在江苏太仓的分时租赁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案,就是未成年人进入分时租赁车辆、无证驾驶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在北京,也曾发生租赁车辆冲撞城市设施的典型案件。目前在我国一些街道上看到房车、货车也打着共享的旗号亮相街头,而货车及大型客车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产生的危害将远高出小型客车。
 
       三是对租赁车辆的恶意破坏。这既包括社会无关人员破坏车辆玻璃、破坏车内仪表板等,给车辆运营安全造成隐患,也包括承租人恶意损坏车内设备设施,盗走车辆证件,影响车辆正常运营。
 
       2、城市资源稀缺,分时租赁成本高
 
       一是租赁车辆牌照供应不足。分时租赁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一二线城市,而北上广深等城市均实行小客车限购措施,车辆牌照资源稀缺。部分地方实行租赁车辆牌照招投标制度(类似出租车),其牌照就更加稀缺。
 
       二是城市停车位、充电设施供不应求。分时租赁平台企业拿不到理想的停车位和充电设施,或者成本远超出其经营承受能力。
 
       三是分时租赁成本高。包括车辆购置(或租赁)成本、运营成本(含线下调度人工成本)等。对于平台租赁从租赁公司租赁过来的车辆,还有成本比重较大的车辆租赁成本。
 
       3、车辆保险不透明,交通事故处理难
 
       一是保险性质与实际不符。有的租赁公司将租赁车辆登记性质登记为非营运,而非租赁。这就为今后保险理赔埋下隐患,实际上也可能给承租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是投保金额与实际不符。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个别租赁公司对外宣传承保金额是20 万元,而实际上只承保5 万。发生事故后,承租人才发现自己要承担超出合理范围的理赔责任。
 
       三是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理赔过程非常繁琐。首先涉及承租人、平台公司、车辆所有人、第三方、市政公司等各方责任界定问题。即便明确分时租赁车辆全责,也要进一步界定承租人与平台公司责任划分。导致理赔过程往往长达3 个月以上。
 
       四是车辆保险费率上涨的成本。有的平台公司在车辆出险后,会要求用户承担保费上涨成本,其合理性和透明性值得商榷。
 
       三、原因剖析
 
       一是分时租赁是新业态,遇到的新问题尚未形成约定俗成的处理方式。分时租赁相较于传统汽车租赁,人的介入更少,相应车辆维护和承租人道德风险增加。同时,分时租赁运营公司多数是新兴创业团队,对于车辆保险理赔、客户投诉处置等方面流程尚处在不断磨合状态。
 
       二是原有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不适应。例如,我国各地的汽车租赁法规均不涉及分时租赁业态,没有法规明确平台公司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再如,《侵权责任法》规定租赁车辆发生事故时候,租赁公司有责任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具体尺度如何把握,无明显过失的承租人在什么情况下可拒绝垫付损失,承租人是否应承担保费上涨成本,消费者和运营平台公司均不清楚。实际执行中承租人处于劣势地位。
 
       三是个别企业存在不诚信行为。个别企业(或门店员工)为了追逐利润,而抱着侥幸心理欺瞒顾客,以低成本(或不合规操作)换取不合法的利润。
 
       四、规范分时租赁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说,汽车分时租赁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的新兴业态,对于提升租赁业运营效率和提升客户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但新业态也伴随着新的经营风险和安全隐患。因此,应给予其宽松的发展环境,帮助其补齐短板实现规范化发展,避免行政力量急功近利地刺激其盲目扩大车队规模。
 
       一是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实现人车共管。建议交通、公安交管、市场监管、互联网信息监管等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并形成交通运输部主管、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共同实施对分时租赁业态的监管。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保障用车安全。国家尽快发布实施分时租赁管理办法,明确分时租赁平台公司、承租人等各方权利、义务,保护各方合法权益。平台公司应承担经营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高效的应急处理工作流程并向承租人(用户)公开。尽快制定租赁车辆车载终端、车辆维护等相关技术标准并在行业推广应用,为分时租赁车辆安全提供保障。制定汽车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要求平台公司将商业保险承保范围、具体额度等明示并包含在用车协议中,明确具体的承租人与平台公司责任界定标准,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是进行分时租赁试点,探索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分时租赁高投入、低产出、规模经济突出,因而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特性,需要政府有形之手的介入。应借鉴德国汽车共享停车优惠法,地方制定政策给予几家平台公司优先停车权和停车费优惠,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遏制市场无序竞争。
 
       四是建立消费者和投资人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相关方权益保护。对于恶意隐瞒应公开事项甚至恶意欺诈的,应制定严格的处罚条款。对于多次(2次以上)产生类似不诚信记录的平台企业,应列入行业黑名单并上传至国家有关信用平台。
 
       五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增收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车身和车内移动端广告嵌入来增加营业收入;同时,利用多样化营销手段来盘活网点租赁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车辆周转率。在控成本方面,企业可通过与交通枢纽、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达成战略合作来降低停车成本,同时可基于大数据分析,提升车辆运营管理效率,减少充电、调度、保洁等管理工作带来的成本。
 
       (注:本文作者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张宪国、陈海峰)

发表留言

姓名:
手机号:
立即提交

观点排行榜

一周热点新闻

企业电话
18196532187
微信公众号

电车评论公众号

企业微信

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