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大众在“电动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一口气上市了高尔夫-纯电、宝来纯电、朗逸电动版,以及属于ID品牌旗下的ID.R纯电动赛车和ID. BUZZ电动概念车。
这就算是要大干一场了?
感觉有点悬——因为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价格,甚至是大众这个金字招牌,都没法跟燃油车时代的威风凛凛相提并论了。
换句话说,纯电版的高尔夫、宝来和朗逸,很难延续它们在燃油车时代的辉煌了。
换壳产品亮点寥寥
对于一款电动车来说,在人们最在意的续航方面,这三款车的标定数据没有一辆能拿得出手——高尔夫-纯电和宝来-纯电的续航里程都是270公里,而纯电版朗逸则是278公里。
坦率地说,这些数据在市场上很难获得真正的竞争力,在面临类似于雷凌E+等非对称对手时会被打得找不到爹妈。
但吊诡的是,大众却为自己在续航方面的短板找了一个拙劣的借口——经过广泛的用户调研,发现200-300公里是最符合城市居民的续航需求,所以就搞了这么一个270公里左右的续航数据。
这是非常奇怪的逻辑。
因为燃油车平时代步的里程也差不多就是二三百公里左右,但并没有引发里程焦虑的原因在于,人们知道车子还能跑的更远。
但是电动车就不一样了,如果无法确保足够的里程,往往陷入加电难的困境。
所以包括高尔夫、宝来和朗逸在内,想轻而易举地在电动车市场获得发展是不现实的——它们实际上就是拆下发动机换成电动机的“换壳”产品,在性质上跟老年代步车差不多,甚至续航里程也类似。
技术限制了产品力
是什么导致这三款功勋车型沦落成了老年代步车?
只有一个原因——技术。
现在的电动车,早已不是“换壳”所能代表的了——那只是1.0时代的产品,现在讲究的是建立在“新四化”基础之上的电动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当然现在谈共享还有点早,但只有具备了前面三个要素,才算具备了核心竞争力——其中又以电池和无人驾驶为关键指标。
但是在电池技术方面,大众并没有任何优势,除了外购别无选择——这一次合作的对象是国内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当然,对于习惯于掌控整个供应链的大众来说,类似于宁德时代这样的第三方电池供应商会让其很不舒服,也很不放心——最新的消息是,大众已经在联合瑞典电池公司Northvolt开展电池研究。
但可以肯定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个问题就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
可以肯定的是,这三款车都很难搭载出色的无人驾驶技术,或者叫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技术,这同样限制了产品力。
价格或难具备竞争力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价格——种种迹象表明,这三款纯电动车型,很难制定一个让消费者满意的价格。
第一个原因就是大众比较在意自己的牌子,所以不可能以“接地气”的价格实现“低价入市”——比如帕萨特的插电混动版,补贴后的起售价依然高达24.99万元。
另一个原因就是成本。
前面已经说了,包括电池在内的核心零部件,大众自己并不掌握相关制造技术,都需要外购,而在销量基数不高、采购量不大的情况下,外购也很难获得一个理想的价格,这都推高了成本,导致终端售价普遍偏高。
而对于电动车来说,只有那些具有强大产品力的品牌才能获得高溢价,比如特斯拉,但大众发布的这三款车显然无法支撑偏高的价格,最终只能慢慢沦为鸡肋。
品牌信仰逐渐流失
对于这几款电动车来说,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提一下——大众的品牌信仰正在逐渐褪色。
这中间有技术的因素,比如现在日系的混动很火,而大众在这方面基本毫无建树;也有品质因素,前些年大众遭遇了包括断轴、DSG、车内异味等各种品质丑闻,总而言之,大众在品牌形象上丢分了。
而在汽车行业发生新能源革命的当下,这种品牌上的损失对于大众的电动化转型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包括高尔夫-纯电、宝来–纯电和朗逸电动版的推出,显得有点过于仓促了——技术没有准备好,产品没有准备好,甚至品牌本身也没有准备好。
也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大众还有时间和空间去犯错——但考虑到特斯拉年底就实现投产,实际上留给大众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这是真正的危机,而且生死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