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9年的一半往前看,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动力之一。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9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3%,比5月份加快1.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出增速明显,为工业平稳增长做出了贡献。2019年1~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出63.8万辆,同比增34.6%。
不管你质疑也好、骂也罢,在政策的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新能源车处于大卖的时代,但并不代表消费者对现有的这些新能源车型满意,也不代表这些品牌就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究竟如何?消费者选择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又是什么?通过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我们应该能略知一二。
中国品牌“屠城记”
与燃油车不同,在畅销的新能源品牌中,全部为中国品牌。或者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品牌更受到消费者青睐。
这个现象源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政策对于中国品牌车企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的巨额补贴。放眼全球,这在新能源领域也很常见,就比如说目前已经算做得很不错的特斯拉,也依然是靠着美国政府的补贴来生存。而对于没有补贴的传统合资品牌来说,一个车企每年的研发预算就那么多,因此在传统汽车技术上有巨大竞争优势的合资企业则会在投入上更加保守和谨慎。
二是由于以上的原因,合资品牌并没有开始在中国正儿八经的推广新能源车型,即使是部分品牌推出,更多的也是迫于国内的双积分政策,并且仅在中国市场销售。甚至有的还选择采用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来“贴牌”的方式,不管是从价格还是产品竞争力来说都没有优势。
热销车型多为“油改电”
车企将旗下一台已经成熟化的燃油车对动力系统进行替换,在外观不变,内饰不变,甚至有的连功能配置也不变的情况下,一台全新的“新能源产品”就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油改电”车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油改电”都是中国车企研发新能源汽车“快速且有效”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加之也许本身其燃油版车型在市场上就有着相对稳定的口碑,当“新势力”造车们还在苦苦量产时,“油改电”的车型已经具备了大量生产的条件,在价格上还有相当大的优势。于是人们慢慢接受并且习惯了这样的发展趋势,看不出哪里有问题,但同样也看不出哪里有惊喜。
不过在我看来,油改电仅仅是一个方法,而不是一个方向,至今为止你无法从这种方式上看到技术的可突破性。除了不断的优化电池组密度来提升续航之外,油改电平台并没有太多的技术拓展空间,而其他的功能配置也跟随着原型燃油平台走,从而变成了一种“传代”关系,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研发模式。
比如受限于燃油车平台的设计,电机和电池在设计布局上也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油改电车型的电机尺寸必须要考虑到原发动机舱的空间,而电池组由于布局在底盘下方,容量越大,离地间隙和车厢内地台就会受到影响,所有“油改电”车型有着明显的瓶颈,一旦达到布局极限,基本上也就到达了研发终点,再过几年来看,“油改电”车型一定会被逐渐淘汰掉。
微型、紧凑级车型的“第二春”
在榜单上的车型,多数为微型、紧凑型车,且价格在10万元左右。特别是对于微型车来说,新能源的兴起给了它们第二次生命。
在这个现象背后,其实代表着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无奈之情“以及用最少的投入去“吃螃蟹”的谨慎之心。不需要你有多么豪华,配置多么丰富,甚至不需要多么安全。只要便宜,能享受政策红利,口碑过得去,能满足日常代步即可。
这显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结合一则数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累计被召回车辆达到275.29万辆,相比去年同期下降42.96%。虽然整体召回大幅下滑,但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数量仍然呈现增长态势。共累计发生了9起召回事件,涉及29976辆车,较去年同期上涨近一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在召回过程中,电池问题成为最重要的一环。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至少发生40起。而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依然频发,这引发了市场及舆论对于电动汽车安全的关注及担忧。
在频繁出现召回事件的背后,是电动汽车产业正为此前无序发展的乱象付出代价。
结语:相比于传统产业,新兴事物造成事故,更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恐惧,可以说,新兴事物的发展,就是如何面对并战胜恐惧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由于此前电动汽车行业过于依赖补贴及外部因素,行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价格战的层面,导致部分企业缩短设计周期,并在安全方面“偷工减料”。一辆汽车的设计至生产所需时间也从此前的2~3年缩短至不到12个月,因此目前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整体还是良莠不齐的状态。
正是因为这样的状态才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而消费者的选择又会回过头来“反哺”这一现状,使得新能源汽车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发展模式。不过好在近两年补贴的退坡、政策的吃紧,已经淘汰了一部分滥竽充数的企业,而剩下的这一批还需要用时间去检验他们产品的产品力、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