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辟个谣~
“如果某一品牌宣扬他们的车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几分钟充完电,还特别地安全,而且成本还非常低,那大家不用相信,因为这在目前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 这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原话。
新闻的基础是事实,说过就是说过,没说过就是没说过。欧阳明高从来没说过“骗子“这样带有明显引导性的倾向情绪化词汇,也没指向任何一家公布了1000公里续航的车企。
不过,欧阳院士这“一箭”射出去,还是有几家车企“膝盖中箭”了的。
那么,目前公布1000公里续航的几家车企的技术路线是什么?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
广汽埃安
1月15日,在百人会论坛召开的前一天,广汽埃安发布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称8分钟可以充满80%,NEDC续航1000公里,并宣布硅负极电池让电动汽车进入“月充时代”。
消息发布后,广汽直接迎来一个涨停。
关于这种电池的技术,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在本届百人会论坛上透露:广汽通过在811、622电池基础上增加1%-2%的石墨烯正负极材料,来提高电池的充电速度以及续航能力和能量密度。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百人会论坛上亦有回应:“我认为大家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搞技术的人不要人云亦云,欧阳明高是这么说,‘又要1000公里,又要快充,还要便宜,是不可能的。’今年的一千公里是肯定要出来的,快充肯定是要出来的。电池承受了8分钟充满一千公里,当然要解决充电桩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把技术突破和商业推广混为一谈,要看到中国车企在技术上的引领优势,广汽埃安一直在做引领行业发展的事。”
古惠南的话翻译一下就是,续航1000公里理论上可行,至于实践上是否可行,还请电网、基础设施、法规等其他因素“接锅”。
智己汽车
1月13日,智己汽车品牌全球发布,称智己汽车搭载的电池将使用上汽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的“掺硅补锂电芯电池”技术,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可以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并且20万公里零衰减。
智己汽车产品体验主理人胡世闻在问答环节说过:“第一,关于宁德时代,上汽早已开始和宁德时代合作,并合资成立了上汽时代和时代上汽。这两家公司中一家生产电池,一家专注电池管理。上汽和宁德时代的合作是专利共享,宁德时代最前沿的科技技术,上汽都能在第一时间享用,所以掺硅补锂这个目前最前沿的技术,是智己汽车全球首用。”
小编了解到,由于 811 三元锂存在首次充放电以及循环过程中的库伦效率(放电容量与充电容量的百分比),电容量会有明显降低,掺硅补锂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而掺硅补锂就是在硅碳负极表面预涂一层锂金属,相当于弥补了一部分锂离子的损耗,从而提高电池的耐用性。
而智己汽车所采用的掺硅补锂 811 三元锂电池,则是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除了电池组,在补能方面,智己汽车还装备了 11kW 的无线充电。没错,可以给车进行无线充电。毫无疑问,“掺硅补锂电芯电池”是智己汽车在三电技术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
蔚来ET7
再往前推,1月9日,蔚来汽车发布150kWh固态电池,采用固液电解质的技术路线,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计划2022年四季度开始交付,搭载该电池的蔚来ET7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不过,目前业内基本达成的共识是,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时间要等到2025-2030年。
李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目前蔚来采用的并非全固态电池,还是带有液体(电解质),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还是很远的事情,原因是目前固态电池的市场需求很低。固态电池在提升续航能力时牺牲了成本优势,在当前有其他技术可行的情况下用户与车企都不会买单。因此在固态电池有较大的需求之前,蔚来不会争首个固态电池这个噱头。他还透露,固态电池小试已经达到了技术要求。
所以,“期货电池”能量产吗?
此外,在2020年8月12日举办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表示,宁德时代正在研发一项新技术——CTC(Cell to Chassis)。这是一种电池的结构创新,把电芯和底盘集成一起,再把电机、电控、整车高压如DC/DC、OBC等通过创新的架构集成在一起,并通过智能化动力域控制器优化动力分配和降低能耗。最终将使新能源汽车成本可以直接和燃油车竞争,预计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
关于支持电动汽车1000公里续航的动力电池,目前正在进行的前沿技术攻关很多。从尽快提高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的便利性来说,这种技术创新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回到欧阳明高的演讲,在“1000公里”这句话的前面,他说的是,“电池材料创新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因为我们要平衡比能量、寿命、快充、安全、成本等相互矛盾的性能指标。”换句话说,突破1000公里是迟早的事,但单纯突破1000公里而其他方面不及格也没有用。
小编以为,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取代燃油车也是“指日可待”。但趋势和未来,不是没有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过硬的技术、可靠的成本、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政策。
至于为什么“1000公里”还处于“理论上可行”的阶段就会被车企拿出来作为噱头和亮点。这就要问资本市场了,毕竟在必须“讲好未来的故事”的压力下,大家只能选择公布一些“期货”让投资者满意。
新能源汽车市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实是好事。无论是传统车企、互联网巨头,还是造车新势力,只有以技术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面向市场,有一天拿出真枪实弹的好产品才是王道。
谁先能把关于动力电池的“期货”技术量产出来,谁才是赢家。